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油巨头岂能沦为欺负同胞的“带头大哥”

(2010-05-05 07:44:46)
标签:

杂谈

【核心提示:国内国外双重价格、处理纠纷双重标准、为了私利不惜让高速路“停摆”……国有石油巨头应该是插空降价的“带头大哥”,应该是主动搞好公共服务的“带头大哥”,现在怎能一再容忍他们,沦为见缝涨价的“带头大哥”,沦为凭垄断地位傲慢地搞双重标准、屡屡欺负同胞的“带头大哥”?】

 

这边还在“出血”,那边又闻磨刀霍霍声。近日多家媒体报道:上次调价时隔半个多月,国内汽柴油调价窗口再次打开——受国际原油价突破85美元大关的影响,国际油价连续22日加权均价变化率已达近5%,再次突破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4%的红线。中石化近日表示将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呼吁及时调整国内油价。目前,国内成品油出厂价、批发价均不同程度上涨,有关人士表示国内油价面临上涨压力较大,不排除最快在节后的本月中旬上调可能。(5月3日《成都晚报》)

 

才涨了又要涨,中国真的要进入“高油价时代”?比起此般焦虑,另一条消息俨然是“火上浇油”——一方面在国内谋求成品油提价,另一方面以低于国内成品油税前价10%的价格向海外出口,中石油、中石化这两大巨头凭借其市场垄断地位,制造“内外有别”油价实在有些令人费解。(5月4日《第一财经日报》)

 

不患价高而患双重标准,尤其对我素来心理脆弱的国人而言,这种“歧视同胞”的消息简直让人不堪容忍。为什么会有如此荒唐的一幕?据说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需求不足,汽柴煤油3月末有1854万吨左右的库存,企业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卖掉产品,此前甚至有消息称,中石化自行掏出了一些补贴来鼓励各炼厂加大出口力度。这确实让人有点想不通:按照市场供求理论,这说明中国的汽柴油价仍是有降价空间的,何以那边厢跑到国外“低价促销”,这边厢在国内不停步的一再提价呢?

 

如果读懂了中国石油市场的游戏规则,可能也就不需要狐疑了:按照定价机制,只要22个工作日原油加权价波动率达4%的标准,中国的成品油就符合提价标准;而既然国内石油巨头控制着炼厂、批发及销售网络等整条产业链条,为了上下游利益的最大化,必然结果自然就是各个环节都期望创造最大利润。而这套游戏规则的结果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公民,在这个领域率先“被发达化”了,使用同样甚至还要低质量的石油,要掏出比发达国家的人民还要高很多的油价。这些年来,我们似乎一直都享受了这样的“待遇”,2009年以炼油业务为主的中石化,全年实现净利612.9亿元,同比增长115.5%,如此这般的骄人业绩,不正是仰仗于这套成品油调价机制吗?

 

这不说还倒罢了,一说着实让人生气。最近一段时间来,石油巨头“欺负同胞”的消息似乎很是不少。除了这“油价双重标准”,在前段时间河南安阳、新乡等多个城市出现的中石化93#乙醇汽油导致车辆故障当中,最初对待车主们的诉求也是非常强硬与霸道的,比起年初在香港地区发生的的士与小巴 “熄火门”事件中谦卑与谨慎的来,有如天壤之别。而最新一则消息是,中石油和深高速这两个垄断性企业,为了争夺两个加油站的经营权,导致一高速公路停工两年,目前已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亿多元。

 

这样一些事件让我们忍无可忍:我们为什么允许这些石油巨头实行资源垄断,不允许私企或者外企染指?目的就是享受物美价廉的服务,享受更多福祉的保障,从理论上讲,石油巨头应该是插空降价的“带头大哥”,应该是主动搞好公共服务的“带头大哥”,应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带头大哥”,现在,怎能一再容忍他们,沦为见缝涨价的“带头大哥”,沦为凭垄断地位傲慢地搞双重标准、欺负同胞的“带头大哥”?这样一种“大哥”做派,不是惯出来的是什么?老听到一个论调,这种垄断形成的超额利润,可以通过上交国家再返还给民众,理论上是这样的,但在这些巨头已经上市的背景下,我们见到了多少红利?谁能说这种“返还”比起充分竞争或者充分约束之下形成的物美价廉服务,更靠谱呢?

 

这种“带头大哥”的局面不是今天才有的,而是一以贯之的,不管是不是“误解”,民众的不满情绪由来已久,没有理由不做必要的疏导,只是一意孤行。最该清楚的“价格浮动账”,是最糊涂的;最该看民众脸色行事的,是最霸道彪悍的;最该做仆人小弟弟的,却混成了“带头大哥”——经济学家、北大教授姚洋最近说,经济改革的去国家化势在必行,我一下子还不敢有那么高的奢望,我只想说,给属于人民的垄断巨头们戴上笼头,已是刻不容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