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文化才文化自信

分类: 杂文 |
一事不知,深以为耻,却是高谈什么,不懂什么,或知之甚浅。铁匠门上没关子,木匠门上少闩子,平日里喋喋不休、夸夸其谈者,皆非专业人士。车评人未必懂车,书评人未必知书,我便属后者,为此还写过一篇《人之患好为人序》反省。对于自己几十年从事的狗屁专业,甚至一篇论文不敢发表,由此越发三缄其口,避而不言,越发无自信。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即便死灰吹不起,行将退休,说到关键处,依旧落穆寡言。而我所接触的一些同行大牛,也多如此,论及主题,木讷不能连贯语。由此归纳,越有文化,越不自信,反之,没文化才会文化自信。
疫前下围棋的朋友被青联征召,如莫利奈尔的乡村教育使团,欲以所觉觉人,远赴意大利北部传授中华文化。后与之聊天才知,那里居住着三十万左右的华人,以经商为业,多来自闽浙,其所受教育程度虽不高,对中华文化却有着莫名的自豪感,对下一代有着强烈的传承意愿。骨子里的自卑,呈现出的往往是行为与语言上的自负,换言之,即文化自信。发源于秦汉,汪洋于隋唐,汗漫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老家带来的”,让人无法拒绝,其代表着儿时、乡愁,让人怀旧,代表着健康、淳朴,让人宁帖。经商者最是清楚,文化具有非商性属征,为此不惜工本。向前走,手拉手,使用或是最好的传承。
另有自美国回乡探亲朋友,专为其准备了一桌朝思暮想的社会主义大餐。其国内名校毕业,两口子移民有年,没有人愿意来到这世间,读上十几年书,就是为了还三十年的房贷,工作十几年,甚至攒不够首付。行为决定偏好,席间三口之家英语交流,酒过三巡后方道出众人之惑,“文化不自信”也,还以中西医作例,比较一番,他们这个阶层的所谓精英,大多持此态度。此有前例,美籍华人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后,以此为荣耀的华人媒体激情洋溢采访之,满以为其会有哽咽不已的身份认同,对方则淡然坦言而有所排拒,称自己的成就与美式教育分不开,作为一名美国人,所获成就自也与中国无关。有钱在旧社会也很幸福,作为钱学森之侄,其父辈自幼便为其安排了纯正的美式教育。历经时代变迁,今日读书人,再无世家子弟的身份。
依据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说法,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这一共同体的基础是文化认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天下所指即文化的天下,而非国家的天下。陈独秀《说国家》有言:“我生长二十多岁,才知道有个国家,才知道国家乃是全国人的大家,才知道人人有应当尽力于这个大家的大义。”各爱其国,互爱其邻,此话既出,竟引来滔滔谤议,不懂中文的钱先生是否听得到。
父母对子女,皆有至爱之挚,故曰所有善意,无可厚非,皆值得尊重。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若是父母代为完成器识过程,自会省去自己摸索的费时费力。但有时亲人反是心累的来源,是令人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
文化乃彼岸世界的寄托,而彼岸世界则为基于现实的推测与想象,故曰文化所建构,是理想而非现实,是观念而非生活本身。同姓不结婚,百里不联姻,对待文化大致也如此,但凡脱离环境,便不再反季节反物候。
土壤与气候决定生物的差异,人类自不例外。封闭社会,人人井底之蛙,一旦开放,自会作番比较,以前瞳仁发光的文化自信,以为寿之金石而不朽,突然间便烧成了灰烬。脱去土产西装,找个太阳般的人物,帮你晒晒所有不值一提的迷茫,但是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