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三国人物 孟达之死(四)
(2009-04-15 08:12:22)
标签:
读书历史评论观点情感人文人物思考文化休闲 |
分类: 史海漫步 |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假借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被塑造成了一个仁义道德爱民如子的人,站在正宗汉室的立场,老罗不吝对刘备的赞谀之词,这不难理解,但读者却千万不要站在作者的立场被通俗的所谓演义所蒙蔽,实质上刘备这个人,不仅是个大骗子,他的中山靖王之后基本上是子无虚有的事,无外乎拉大旗做虎皮罢了。而且其假仁假义,把手下众多英雄哄得一楞一楞的,心甘情愿为他卖命,就象本山大哥连年卖拐一样,天下英雄尽入其彀中,还帮着其数贱卖的钞票。
实际上刘备是三国众多人物里最不厚道的一个人,当初被曹操打得丢盔弃甲亡命天涯,没有立足之地时,是东吴大仁大义的暂时把荆州借给你赖以栖身,结果这地方坑暖热了,蛋孵好了,开始耍无赖了,不想还了,为此胸怀宽广的孙权还把自己的亲妹妹许配给了这个无赖,结果芙蓉帐暖之后,刘备却带着金枝玉叶私奔了。再回到本文开始之前宅心仁厚的刘璋那里,人家毫不设防的欢迎你这个宗室兄弟,结果却让你不费吹灰之力的吞并了,三国里如果说曹操是一代权相奸雄的话,那么刘备在大愚若奸方面一点都不逊色,曹操的奸在表和外相上,而刘备的奸在里在内心,话再说回来,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若不具备这点奸,恐怕也难成大事,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就不会成立了。
荆州这个地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而镇守此地的关羽虽然有万夫不当之勇,然此人太过骄傲,《三国志》里对关羽的评价是“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在当时刘氏集团的人选里,应该说关羽是比较理想的人选,其武功赫赫,为人沉稳。在与曹操派遣的方面军大战中,水淹七军,降服于禁,生擒大将庞德,威震华野,一系列的胜利也让关羽飘飘然了起来,让其从骄傲走向了高傲。关羽最后的大意失荆州,在军事没有过多可指责的地方,纯粹是其性格上的弱点导致了本不该出现的结果。
关羽的手下有许多人与其有隙,这是方面军大员最忌讳的问题,堡垒常常是从内部所攻破的,不幸的是关羽恰恰犯下了这样致命的错误。其次,孙刘联盟本是对付强大的曹氏集团最有力的保障,但“虎女岂能嫁犬子?”,东吴试图联姻关羽的策略因其狂悖而土崩瓦解,最不应该的是关羽的盛气凌人,他的直图一时口快的侮辱性语言深深伤害了孙权,才迫使孙权下了决心以武力收服被占的荆州四郡,所以,追根溯源走麦城的失败在于孙刘联盟的最终破裂。
就在关羽穷途末路之时,派人杀出重围,向驻扎在上庸的刘孟求救,此时孟达及时劝阻了意欲出兵的刘封,历史上对不出兵的解释一笔带过,为“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这也为稍后刘备憎恨刘封不出兵而赐死埋下了祸根。考证当时二人不出兵的理由,其实很多,除了上述的原因外,还另有隐情,其一,上庸距当时的麦城即现在的湖北当阳数百公里,且崇山峻岭,即使发兵,未必远水能解近渴。
其次,依刘封和孟达手下之兵,能有多少?至多不过万人。而关羽当时的本部军马加上水淹七军后投降的曹兵,至少也在七八万甚至数十万之多,兵马如此之多尚且溃不成军,指望刘孟手下那几个兵丁又能起多大作用?关羽当时纯粹是病急乱投医找救命稻草。况且新降服的申家兄弟地方武装未必能调动,即使调动,亦为出工不出力,不是不救,而是根本就是以卵击石,陆逊的大军早已将麦城东西南三面围了个水泄不通,对于上庸的出兵营救,东吴不可能没有顾及到。再着申家兄弟降服刘孟是被逼无奈,其军事实力尚保存完整,随时可能倒戈相向,从以后申家兄弟的所作所为来说,孟达的顾虑不是没有道理,在这一点上刘孟不可能不防。
还有,上庸之地虽为偏僻之处,但其地理位置仍然十分重要,是魏蜀之间的缓冲地,曹仁的大军随时可能趁人去城空发动突袭,夺回上庸。那样的话,出兵救人就更为得不偿失了,这应该是通晓天下大势的孟达内心所明了的。最后一种可能就是孟达根本就不想发兵,在群雄并起天下纷争的金戈铁马中,保住自己的实力是最重要的,孟达手下的兵丁都是自己的子弟兵,做这种赔本的买卖,老孟同志以后还怎么在江湖上混?孟达的明哲保身暗藏实力从他以后的反反复复来看不是没有理由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给他壮了胆。
等到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大将潘璋削了首级后,刘备就把这笔帐算在了刘孟身上,刘孟二人实在没有想到威名赫赫战功卓著的五虎上将前军将军关羽竟然如此不济事,连命都没有保住,那可是刘封的叔父啊,刘封这下真的慌了,再加之来自蜀中的探子回报刘备的态度,刘封惶惶不可终日,知道已经铸成了大错,于是迁怒于本来就与自己貌合神离的孟达,对孟达的欺凌日盛一日。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