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三国人物 孟达之死(三)
(2009-04-13 08:14:03)
标签:
历史观点读书评论情感人物思考文化休闲杂谈人文 |
分类: 史海漫步 |
张松是识人之人,否则就不会把法正和孟达牵扯进来了,一个卖国之人和两个冷遇之人,那就是火星溅干柴,一触即燃,一拍即和,至此还有什么道义可言?西川旧主刘璋这个人,虽然没有什么大恶,却很软弱,被刘备这个大尾巴狼的巧言令色所蒙蔽,都快白刃加身了,还念及宗室之谊,结果在内有奸细,外有大患腹背受敌之下,丢失了自己的家园。以西川为谨见之礼的三人集团里,只有法正受到了重用,而张松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让其兄长出卖了,被大梦方醒的刘璋喀嚓了事,小子孟达带着他的家丁被刘备安置在了江陵且受关羽辖制。
想必也是张松的计策,让刘璋遣法正孟达迎取刘备,此二人明火执仗的叛变投敌。否则张松事情败露,估计法孟二人的项上人头也难保。等到刘备夺取西川后,法正被封为益州一把手,其地位仅次于诸葛亮之下。而孟达此时朝中有人好做官,被刘备下令其攻取房陵,孟达秣马厉兵,充分展示了其军事才能,很快就攻下了房陵且斩杀房陵太守蒯祺,然后挥师继续进击,向上庸进攻。《三国志》上说“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其实是刘备此时起了私心,一个“阴”字充分说明了刘备心中的小九九,其担心孟达小子独自座大,别忘了,老孟所将之兵乃家丁也。其遣义子刘封的目的,是想以此牵制孟达,骨子里,刘备对孟达并不信任。
这就要牵扯到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了,所谓阶级斗争实在是你死我活的对手剥皮,你以为诸葛妙计安天下,就万事大吉了。否?西川这个地方绝不象刘备集团想像的那样简单?刘焉父子经营多年,且爱民如子,刘璋也并不是一个软蛋的角色,其对豪强地主的征讨杀伐很有份量,其覆灭的真正原因是不求闻达于诸候,只想自保,但你想自保,你这块肥肉却很吸引人啊。西川人才济济,文有法正、李严、许靖等,武有孟达、吴懿、严颜等人,这些人明里服气,暗地里会不会抱成团呢?对付孟达的手段,其实就是为了对西川集团的有效制衡。
纵观刘备在世时以及后来的蜀汉政权的建立,素来对除了利益核心集团里的主流人物如关羽、张飞等人重视以外,对西川投降过来的武人基本上都不太放心,看看刘备和诸葛亮对待马超和魏延等人的态度,就可以知道西川投降过来的大将基本上是没有独立的兵权的,严颜如此,孟达亦如此,之所以把法正当做坐上客,实则因为法正确实有绝活,才学计谋出众,而且文人基本上不会威胁到刘氏集团的地位,如此,则可以想像诸葛亮的废寝忘食忧思成疾了,不相信别人,那好,所有的脏活累活就你们几个人干吧。蜀汉的灭亡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这个原因。
孟达不是傻子,孟达不会看不到刘备的戒心。而担任军区正职的刘封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三国志》里说他有武艺,气力过人。是一个用刀枪说话而少计谋缺乏笼络之心的粗人,且此人虽是刘备的义子,实则也是大耳朵刘的假仁假义的牺牲品,打天下时,可以做马前驱泼死亡命,等到考虑接班人时,你就成为了刘氏集团最大的威胁了。而且刘封是一个一条道走到黑的人,对刘氏集团忠贞不贰,至死都不言反叛。
小子刘封与孟达合兵一处,很快就攻下了上庸郡。上庸这个地方当时是恶霸地主长期盘踞此地的豪强申耽、申仪哥俩儿的领地,俗话说强龙难压地头蛇,刘封和孟达对上庸郡的控制表面上似乎还可以,但实质上这个地区的武装力量随后就呈现出分崩离析的局面,三处力量各自将兵,刘封带来的是刘氏家族的羽林军,孟达则是唯其号令的家兵,而申家兄弟麾下的都是地方保安部队。再加上刘封并不会很好的处理这种复杂的关系,所以上庸这个地方其实是潜流涌动的,并不安分。
况且姓申的哥俩儿绝不是省油的灯,我的地盘我做主,凭什么你们插一杆子,长久的磨擦以及龃龉,难免留下了一些不愉快的记忆,之所以申家哥俩儿忍气吞声,是因为刘备太会用心眼,早把申家家眷做为人质迁到了西川。而俺们在夹缝中生存的孟大将军呢?向来自视甚高,对刘封这类假皇族公子幺哥虽说看不上眼,明里不敢大声放屁,但内心里绝对是七个不服八个不满的,还不仅仅如此,刘封此人比较傲慢,仗着与刘备的特殊关系对自己手下的副职老孟同志很不尊重,经常盛气凌人的,军区正副职貌合神离,这就为日后留下了很大隐患。
俺们再来看看当时刘备对这几个人的军事任命,上庸太守申耽投降后,刘备封其为征北将军领上庸太守员乡候,以其弟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古安康一带)。任命刘封为副军将军,而孟达则早已被任命为宜都太守,也就是说,刘封和孟达的军队是驻军,孟达不仅受刘封的领导,还受当时驻扎在荆州的关羽节制,在军事上,孟达已经失去了在上庸的军事决策权和指挥权,由此可以清楚看到当时上庸这个地方犬牙交错的军事格局,这就为后来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孟拒不发兵埋下了伏笔。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