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话三国人物 孟达之死(二)

(2009-04-10 08:20:15)
标签:

历史

评论

人物

文化

杂谈

情感

观点

休闲

读书

思考

分类: 史海漫步

关注老孟还有一个原因,在蛇行蜿蜒的汉江东岸,陕南旬阳的庙岭王家山村,耸立着一处覆斗型的墓丘,高约5米,方圆20米,传说为孟达墓。老孟生前曾被魏文帝官封散骑常侍、建武将军、新城太守、平阳亭侯。其在蜀汉期间,又任过上庸郡地方长官,孟达一生活动的地方,基本上是在今陕鄂交接处汉水一带,也就是湖北竹山西南和陕南安康一块。可惜因为其在后人看来大节有亏,所以基本上是一个被忽视的人物。

 

老孟是俺陕西乡党,扶风人,此人长丰仪有美名,虽然长得很俊,但也不是徒有外表羊屎蛋蛋外面光的人,不夸张的说,应该算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从他仅有的两封留世之作的书信来看,一点不比建安七子中人文学功底差多少,他给先主刘备的那封辞呈信,自比范蠡、伍员、蒙恬等,虽然有点过高估计自己了,但也说明此人当时是很自负的。

 

老孟有这点自负的本钱,其一,虽然是奸商孟他之子,但父亲依其投靠十常侍之一的张让混上了个一官半职,担任凉州刺史,一方大员。小孟子也算是官宦子弟了。其二,家产颇丰,从小受到了良好的私塾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其在东汉末年,有一支属于自己支配的家丁队伍,当属团练之类的。有貌有才有钱有枪,是真有实力的,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老孟想不牛都不行,但想牛未必就能牛起来,所以说此人也是一个命运多舛身不由己的悲剧人物。

 

或许是受黄巾起义的影响,也或者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总之待在凉州那个地方很不安全,孟家举家南迁,跑到了当时战乱相对较少却又富庶的南方益州之地,从种种迹象来看,孟达是主动乔迁的,因为他的那支旗帜不明鸟枪不全的私家队伍相对完整,整团建制的让他搬到了西川,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孟达他乡遇故知,邂逅了幼年的发小法正,法正是陕西眉县人,乡党见乡党,两眼泪汪汪,虽然法正此时混得也相当不容易,只是一个小县的七品芝麻官,在不受重用的刘璋手下,此二人互相抱团取暖,结成了统一战线。

 

蛰伏时机,最难将息。若不是刘备听从了诸葛亮的计策谋取宗室刘璋的地盘的话,此二人恐怕终将老死他乡,一杯黄土掩风流。历史经常是一些偶然因素构成的,西川自古人杰地灵,就在刘备苦于无从将他的魔爪伸向这块还算太平的土地时,机会来了,因为有一个挟私怀愤的小人出现了,而这个人当时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试试看天下所谓的英雄谁出得起高价收购自己,这个人就是张松,一个已经身居高位却时刻灵魂不安分的人,一般有才之人都需要一顶高帽子戴,这顶高帽可以让他出卖一切的一切。

 

张松借公干之机居然早就想好了要出卖西川,怀揣着西川的地图直奔当时最有势力的曹操处,可惜同样自负的曹操以貌取人,不过,俺们这位穷乡僻壤的大才子长相确实不受看,武大郞一样的身高,塌鼻豁嘴,猥琐不堪,文人相轻的毛病是会落下大隐患的,眼看曹操名不符实,还将自己乱棍逐出,这对自喻为大才子的张松无疑比杀了他还让其难受。张松谁人也?西川名士也,其过目不忘的超强记忆力堪比现代孩子们玩得“好记星”,大凡有生理缺陷之人,一定伴之以心理的极端阴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张松需要报复,需要泄愤,这是一股熊熊燃烧的无名之火,为了这把火,还有什么不可以贱卖的?

 

刘备的探子早将张松的冷遇一五一十汇报给了主子,诸葛亮多贼之人,当张松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路过刘备之处时,诸葛亮早就给他下好药了,形式上的大张旗鼓,内容上的礼贤下士,极大的满足了才子张松的虚荣心,诸葛亮的对症下药让张松毫无保留的献出了大礼,至此,西川已经成为了刘备的囊中之物,不过,事情远没有这样简单,因为西川大有人在,良臣猛将中,有许多人不会拱手相送大好河山,可惜獐头鼠脑的刘璋却胸无大志,不愿纳谏。

 

                                                  (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