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周易国学科学周易玄东方西方中医文化谈天说地休闲 |
分类: 谈易录 |
二、《黄帝内经》对太极含三为一法的运用
《内经》首先把易学的含三为一法,融化在它的阴阳五行学术体系中,落实在人体的脏腑经络实体上。如《素问·五常政大论》就重点讨论了事物的标准问题。五,即五行,在本论作归纳事物类群之项数;常,指不可变的定理;政,指中正不偏的标准。事物类群有此不可变更的正确标准,才能以其所正而正其所不正。就整个事物而言,虽有千差万别,变化无穷,但就一个事物而言,则必然有它自身的特点,同其他事物是绝对不相同的,这就是事物不可变更的正确标准。如果处事接物抹杀了这个标准,将会一事无成,《内经》所以用专论的形式加以重点讨论。至于太极含三为一法的运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段话交代了使用的具体方法。如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这段话每一句就是含三为一法的一种具体运用形式,现简释如下: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是说要分判天地的阴阳以为运用,就必须以人掌握的规律和方法去观测,才能分析得开,这些规律和方法,就称为“道”,把“天地”这对阴阳加上“道”这一标准,则含三为一了。
“万物之纲纪”,纲纪是鱼网的大纲小纪,引申为标本、主次。万物言众多事物,要在众多事物当中分判阴阳,就必须掌握标本,分清主次,把万物的阴阳加上纲纪的分判方法,就含三为一了。
“变化之父母”,是说凡“变化”的东西,要分判它的阴阳,都要去找它的“父母”。因变化已经是下一代体系了,都存在着促使它变化的原因,即它的上一代体系。如疾病是一种变化,都要去找到它的原因,才能解决问题。
“生杀之本始”,是说事物从发生到毁灭的过程,就是一个个长短不等的周期。古人认为,凡是周期就要掌握它的“本始”两点,如此则可推知中间的过程了,这就是始中终的方法。生杀这对阴阳,加上本始的分判方法,就含三为一了。
“神明之府也”,神指北斗,明指日月,府言聚会。这就是说,要上知天文,就是掌握日月斗的交会。因为日月交会便形成节,日月斗交会便形成气,一年24节气就是这样测出的。神明的阴阳加上观察天体聚会的方法,就含三为一了。
“治病必求其本”,言要弄清疾病的阴阳性质以进行治疗,就必须辨证求因,这就是“求其本”;其结构也是含三为一的。
以上这段《内经》原文的几个“之”字,可作代词代阴阳。既要划分天地阴阳的标准“道”;要掌握万物的阴阳要用“纲纪”的方法;要知道变化过程的阴阳就要从它的上一代体系——父母去了解;要明确生杀周期的阴阳情况就要抓住它的始终点,要弄清日、月、斗运行的阴阳就要观察它的交会点,可见“之”字都是代表“阴阳”二字。
第三节
太极在理论上的具体化,就体现在天人合一学说,这个学说是从易学“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推天道”就是推广运用所发现的自然规律;“明人事”就是把这些自然规律用于各种人事活动中以解决实际问题。具体说,“天人合一”有一个观点,两条规律,一个观点就是“整体观”;两条规律就是“天人相应律”和“天人共通律”。现分述如下:
“整体观”就是太极说的具体化,宇宙是一太极,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各具一太极,而整体观则认为宇宙是一整体,人身是宇宙整体的缩影,而人身的每个部分又是人身这个整体的缩影。中医的理论都是建立在整体观这一指导思想基础上的。如寸口之脉何以能侯全身之病,面部、舌头能望诊五脏之疾,在针灸学上耳廓就是人身一个倒形的缩影,全身之疾患都可以在耳廓选穴诊治,形成了耳针疗法。以上反映出人体局部无不是全身的缩影,只不过在诊治时取标志最明显、疗效最突出的部位而已!这就是近代全息律的思想。
一、太极的整体观
现在《中医基础学》教材上,说人体经络把肢体、脏腑联络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中医的“整体观”此一论点完全不符《内经》之旨。中医“整体观”是说,人身是宇宙的缩影,而人身的每一个局部,又是人身的缩影,如果没有这一理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的理论都不能成立,现举例如下:
(一)在诊断上,从两手寸口局部,能诊断出全身的病变来,舌质、舌苔也能反映全身的病变,推而言之,面色、五官、口唇,爪甲都能反映出全身的病变来。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存在着人体的每一个局部,都是人身整体的缩影这一客观真理,所以,八卦、河洛、太极都可以作为表现人身整体与局部的公式图。
(1)张景岳用阴阳学说解释《周易·说卦传》以人身配八卦之理说:“乾为首,阳尊居上也;坤为腹,阴广容物也。坎为耳,阳聪于内也;离为目,阴明于外也。兑为口,柝开于上也;巽为股,两垂而下也,艮为手,阳止于前也;震为足,阴动于下也。”
(2)古人以面部配后天八卦结合八卦的五行象以诊病:
额部为天庭配离卦属心火,故额赤者多心热。
下颌为地角配坎属肾水,故下颌部现黑色者多肾阴亏损。
左颊居东方配震卦属肝木,故左颊赤者多肝阳亢
右颊居西方配兑卦属肺金,故右颊赤者多肺津伤。
左蔽东南方配巽卦属肝木,故左蔽色黄多肝热。
右蔽西南方配坤卦属脾土,故右蔽色黄多脾热。
左壁东北方配艮卦胃土,故左壁色赤者多胃热。
右壁西北方配乾卦属肺金,故右壁赤者多肺热。
(3)眼科以目分八廓配后天八卦。《审视瑶函》说:“夫八廓应对八卦,……廓者,如城廓之谓,各有门户往来,即匡廓卫御之意也。”
(4)舌头分脏腑配八卦以诊断病证:
舌头左边在东方配震卦、巽卦、察肝胆病证。
舌头右边在西方配兑卦、乾卦、察肺与大肠病症。
舌根在北方配坎卦,察肾与膀胱病证。
舌心在中央配艮卦、坤卦,察脾胃病证。
(二)在治疗上,研究发现耳廓是一个人体的倒形,也是一张后天八卦图的倒形。耳针穴位配八卦脏腑的分配是(左耳):
震居东方配胆经,在左耳左方,能治胆经病症。
巽居东北配肝经,在左耳下方,能治肝经病症。
离居北方配眼部,在左耳下方,能治眼病。
坤居西北方配气管,在左耳右下方,能治气管病。
兑居西方配食道,在左耳右方,能治食道病症。
乾居西南方配膀胱、大肠,在左耳右上方,能治膀胱、大肠病症。
坎居南方配肾,在左耳上方,能治肾经病症。
艮居东南方配胃,在左耳左上方,能治胃病(以上为左耳,右耳方向与左耳相反)。
太极在理论上既然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学说上,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天人合一学说的两条基本规律——天人相应律和天人共通律,现从《内经》各大论总结出的《五行类属表》加以分析,即可说明这些问题。
这张表是按五行的类属关系,将自然界的事物和人体的脏腑百体归纳起来。表中横排所列称为属,同属的事物之间,都存在“相应律”,不仅自然界之间、人体之间、自然界与人体之间都能相互感应,息息相通,存在着内在联系。如自然界的风,发生对人的侵害,首先会引起人体肝、胆、筋、目等部的病变,这是因为它们是同属的东西,所以能互相感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脏为肝,在体为筋。”这几类东西虽然所在的地方不同,但它是同一属的。反之,肝这一体系发生病变后,也可取同属的东西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照此类推。表中纵横所列的称为类,同类事物都存在着“共通律”。如五行各有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敦阜,金曰从革,水曰润下,而五行之间又存在着生克乘侮制化等规律。五行的这些特性和规律,同类的事物都具有这种特性和规律,如五色、五味、五脏、五气,都存在着这些特性的规律。所谓“天地是一大天地,人身是一小天地,天地与人尽管现象不同,但存在着共通的规律。”
但在运用《五行类属表》分析问题时,务必要防止诡辩术的概念转移,他们把五行的类属故意给你弄乱,以这一类或这一属的东西,给你弄入另一类或另一属去,这样你就搞不清楚了。如把五脏取个心肝,再把五体取个肉皮骨合在一起来分析。太极“含三为一”法说明,应该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凡要把各类属事物代入公式,要看哪一类属就代入哪一类属,属木的则代入木行,属火的就代入火行,不能彼此取代;对同类的事物,更要按类代入公式,如看五气,则将风暑湿燥寒一齐代入,要看五脏,则将肝心脾肺肾一齐代入,然后配在图式的木火土金水的位置上,绝不能相互参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