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易未央》 节选(七十二)

(2007-08-25 19:54:58)
标签:

人文/历史

周易

国学

科学

周易玄

东方

西方

中医

文化

谈天说地

休闲

分类: 谈易录
 八、太极发生发展变化图

本图从下往上看,第一个圈表示无极,无极就是列子所说的太易,由太易而有太初和太始,三者代表天地万物内部存在的看不见的客观规律。再上面就是统气、形、质三者为一的太极图。由太极而生阴阳,由阴阳变化,寒暑往来,在时间上形成了春夏秋冬四时的转移,在空间上形成了五行生克的变化。以实线的箭头符号表示五行相生,以虚线的箭头符号表示五行相克。五行一阴阳也,但天、地、人各有阴阳,故分三才表示之。天有阴阳、地有阴阳、人有阴阳,故以乾坤表示阴阳之本。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所以说太极图所述的变化,是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从隐到显,又从显到隐。

附:清华大学 刘鄂培教授说:有一外国人来华座谈,他拿出三张图来,第一张图只画了一个圆圈,他指出代表印度人的思想方法,大千世界都是有生于无,故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故曰“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如梦幻泡影,应作如是观。”第二张图在圆圈中一条直线分开,半面白,半面黑,他说用以代表西方人的思想方法,一切从科学出发,用实验证明,有就有,无就无,界线分明。第三张图就是易学的太极之象,呈旋涡形交纽,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阴阳互根,他说这是中国人的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不仅可以从宇宙的起源来证实,而且天地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如此。法国天文学家摩尔于1928年出版了《天与宇宙》一书,绘有“太阳系起源图”,图呈螺旋状之星云,由中心分为两枝,第一枝产生金星、地球、木星;第二枝产生日球、水星、火星。刘子华按河图十数联线成太极图式,分奇阳偶阴为两系,五十不用,然后本先天八卦卦序代入阴系四星为金、月、水、地,阳系四星为土、火、日、木,成太极旋涡图式。再从很多运动轨迹来看,也是呈螺旋形的,如地球绕太阳转,太阳系绕银河系传,运动轨迹都呈螺旋形。又万物初生,阴阳相抱亦呈螺旋形。由此可见,太极的阴阳交纽,是宇宙万有存在的共通模式,故曰万物各有一太极,所以,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辩》有《草木各得一太极论》。

第二节  太极“含三为一”法的运用

什么是太极“含三为一”法呢?魏朝的学者孟康在《三统历》的注释中说:“太极元气,含三为人。”这就是说,太极把阴阳五行揉合在一起形成的公式图。宋代学中周敦颐在所著的《太极图说》中指出:“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二,指阴阳;五,指五行。言太极把阴阳五行巧妙地配合在一起以推理,则宇宙万有的规律都能掌握运用了。怎样把阴阳五行融为一体,这就要“含三为一”,即把太极一分为三。因为大而天地,小而一草一木,都是一太极,用现在的话说,都是一个统一体,而任何一个统一体,都有阴阳两方面,但阴阳各有不同性质状态等,若要分阴分阳,就必须有一个划分阴阳界限的标准,把统一体加上它划界的标准,太极就“含三为一”了,五行也就是相反相成相对阴阳——水火、木金,再加上它划界标准——土,所以归纳起来也是阴阳加划界的标准,也是“含三为一”。
  

这是一张太极的基本公式图,圆周代表统一体,也就是说,大而代表宇宙,小而代表一个物体。由太极生两仪,即内圈的阴阳,由阴阳一分为三,而推衍为五行,如中圈及分界线所示。外圈由五行而配五方、五脏等,这相当于仪、象、卦的三段发展,也类似初、中、末三个发展阶段。推而言之,自然界有天、地、人三才,卦有内、中、外三爻,万物也各有一太极,也都按照含三为一的规律而存在的。

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皆有阴阳两面及其划界标准,只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特点,划分界线的标准也随之而异,这就是时空之相不同的原因。

附:周敦颐《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返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以上为《太极图说》的原文,为了帮助大家学习研究太极这一体系的内容,领略太极这一图象的精神实质,现串讲如下,以供学者参考。

“无极而太极”是为了解答两个问题:一是回答宇宙究竟有多大?答复是宇宙有无限大。所以称为太极。太者大也,极者无限也,太极就是指宇宙无限大。二是回答宇宙从什么地方来的?宇宙既然就是太极,太极从总的来说,又是有形之体,按易学的观点,有形的东西都来自无形,也就是说,这个有形的、无限大的宇宙,一切都是从无到有的,这就是无极而太极。老子说:“有无相生。”但太极这个实体,它本身是健运不息的,只是动到一定程度,再出现相对静止状态。动则产生阳气,静则产生阴气,如此动极复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阴阳之气互为其根,运转于无穷。由太极之一动一静而分阴分阳,这就是太极生两仪。所谓“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但是,如何来分阴阳呢?这就需要有一个划界标准,有一个主体,所以太极不仅包括了阴阳两个方面,还包括了它的划界标准在内,如此就形成太极“含三为一”的公式。故:“阳变阴和,而生水火木金土”,这就是说,太极图包含了阴阳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在相反的方面,就是水火对立。从空间来说,指的是水星、火星、从时间来说,“火”代表夏天,表示阳盛则热;“水”代表冬天,表示阴盛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就是说,水火是阴阳对立最明显的征兆。在相成的方面,就是木金相成,也就是阴阳相成。怎么相成呢?从空间上说,木金是木星和金星的象征。从时间上说:“木”代表春天,草木萌芽,乃万物初生阶段,是始点;“金”代表秋天,草木凋谢,乃万物老成阶段,是终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木金者,生成之始终也”。就是说,木金是从生到成的过程,从开始到终结的整个周期,它相当于近代“因果论”的方法。“土”就是水火和木金的划界标准,也是木火金水的活动场所。因为一寒一暑,一始一终,都是以土为界,木火金水的变化都是在地面上发生的。故曰“土步四周”,“土居中央而灌四旁”。上述相反相成的两对阴阳,再加上分阴分阳划界标准“土”,合起来就成为五行了,所以五行不是别的体系,而是阴阳的进一步推衍,是太极“含三为一”法的具体体现,所以说:“阳变阴合,而生木火土金水。”进一步说,“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何以木火土金水五气按顺序布化于地面,而四时的生长化收藏则皆正常呢?这又要溯源到古代天象学。古人把天地万物都看成是一气所化生,这些气分而为阴阳,推之为五行,五行从四季的时间过程来看,各有不同特征,从而反应了不同的气象变化,气是无形的,必须因形察气,如春气到来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草木发芽,诗人也用了最精练的语言描绘说:“春到人间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这样抽象出来的。夏气到来,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热,火之性最热,“火”行的概念就是这样抽象出来的。长夏之气最为潮湿,湿乃土之气,“土”行的概念就是这样概括出来的。秋气到来,万物老成,草木凋谢等,一派肃杀之象,故欧阳子作《秋声赋》,听到秋风劲急的商音,指出商,伤也,认为天时凄厉之音,乃物老而悲伤,物盛则杀的征兆。金刃乃杀伐之器,代表死亡,秋气则具有此种性质,“金”行的概念就是这样抽象出来的。冬天到来,木叶尽脱,万物蛰伏,只见寒冰地坼,地面上唯一留存的东西只有冰、雪、水,“水”行的概念就是这样抽象出来的。由此可见,木火土金水五气顺布,而形成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因此,归纳说:“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何以又说“五行之气也,各一其性”?因五行各有属性,所生万物,也可按五行属性归类,以便掌握它们的不同特点和相互关系。何以又说“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呢?这里补充说明了无极不是空无一物,无极的真谛是指的那些不能用形象表示的原理和规律等,指出了无极的真谛是二和五妙合凝成的。“二”是什么呢?就是指的阴阳;“五”是什么呢?就是指的五行,也就是说,无极的精髓就是阴阳五行。

就阴阳而言,在自然界则为乾坤,在人类则为男女,故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由阴阳二气的交感,则化生万物,万物按此规律生生不已,故变化无穷,但万物当中,只有人得天独厚,禀秀气而最聪明。因为人不仅是能够运动的实体,还有知觉,而且还有主宰这些知觉运动的思维活动,也就是说,人还有称之为“万物之灵”的智慧。实体就是形质,智慧就是神灵,形神是不可分的,故曰“形既生矣,神发知矣”。这就有神魂魄意志之别,有喜怒思忧恐之情,这些仍可以按五行属性归类,其变化仍不外五性感动。由此一念之萌,一情之发,为善为恶,我们也可本五行之法去了解信息,判断吉凶,故曰“而善恶分,万事出矣”。文中提出了圣人,实际就是指掌握了易学规律的人,把中正仁义对举以立人极,也是“含三为一”法的体现,仁义是阴阳的互词,主静、立极,也就是要建立不偏不倚,可以固定下来的标准。所谓“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是指从空间上合乎了太极“含三为一”法的规律;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这指从时间上合乎了太极“含三为一”法的规律。至于“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不外说好人,按照上述规律办事的人,就会得到好处,就会把事办好;坏人,不按照上述规律办事的人,就会遭到祸殃,就会把事办坏。

上述内容提出了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三纲领,也就是三才之道,所谓“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首先讲一下“立天之道,曰阴与阳”。许慎说:“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明两层意思:一是太极为元,此一本而分为万殊,推之于事之理亦然,如形学始于点,数学始于一,生物学推源于细胞,化学本于元素,中医讲气化等。二是易之道阴阳,言事物皆一体两面,如一日之有昼夜,一年之有寒暑,数有正负和向心离心,化学变化有化合和分解,生物也有遗传和变异,总不外太极生两仪的阴阳之理。吴澄在《答田副使》书中说:“窃谓伏羲当初作易时,仰观天文,天文只是阴阳,俯察地理,地理只是阴阳;观鸟兽之问与地所宜之草木,近取诸人之一身,远取诸一切动植及世界服食器用之物,亦无一而非阴阳者。……舍了阴阳有天地因蕴变化之机否?舍了阴阳有人物性情之理否?”再质言之,天道讲阴阳为主,是因为天之阴阳就是日月,所谓“阴阳之义象日月”,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所以天道为万化之源,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继言“立地之道,日柔与刚”。因地道顺承天道,为万化之养。《周易》乾坤两卦辞有:“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地是顺承天的,在天为气,讲阴阳气化,在地成形,即讲实体之刚柔。所以,《周易·文言》说:“坤,至柔而动也刚。”即言地道具具有刚柔两性,关系到万物形体的盛衰,形的偏盛偏衰,则构成五行的生克乘侮。《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五行之制,各有太过、不及也。”太过为刚,不及为柔,由于刚柔相推,五行偏盛偏衰,而生出了万物的各种变化。终言“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指博爱,义指行事要使万物各得其宜,这虽然是中国古代提出的做人标准,在易学里却把它作为人部的纲领,以为仍具有阴阳的属性。《春秋繁露》说:“以仁安人,以义正我,故仁之言,人也;义之为言,我也,名言别之矣。”可见,仁义就是指的人为我,我为人两方面,也与阴阳、刚柔同义。

周氏最后用赞叹的手法结尾,指出太极“含三为一”法是易学的最高准则,故曰“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太极图说》一文,可分十层意思来理解,第一层言太极之源本于无极;第二层言由太极分阴阳,阳变阴合而生木火土金水;第三层言通过五气顺布,而产生四时推移;第四层言无极的真谛是“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就是说无极的实质,就是阴阳五行等规律,第五层言阴阳,即乾坤、男女的代名词,天地间由阴阳二气交感而化生万物;第六层言人得天地之秀气,为万物之灵,因为人不仅有形体,而且有智慧,能辩善恶,应万事;第七层言天地人三纲领;第八层言顺应天人间的客观规律,也就是效法自然,以养生或处世,则可得到健康和安宁;第九层言可以从终始、死生等周期性的因果关系中,去探讨这些规律和方法,才能达到效法自然的目的。第十层全面总结说,一切都可以从《太极圆周图式》中得到启示,找出认识、分析、处理事物的方法来。

关于太极“含三为一”法在各方面的具体运用,大而言之,如把宇宙分为天地人三才;小而言之,如八卦有先天、后天、中天,河图有三五归一,洛书有三三方阵等。现再结合实际,举例说明如下:

一、儒、释、道对太极含三为一法的运用

儒家从太极含三为一法总结出了天地人三才学说。由三才学说推论,八卦图也有先天、后天、中天之别,用以阐明阴阳的对待、依存和相对平衡的理论问题。河洛图更以天地合五方,阴阳合五行。阴阳五行无不是太极含三为一法的推衍,而八卦、河洛也是太极一气的变化。

道家学说在汉以后为道教所利用,说道家的内丹,就是炼的太极天真之元。《性命圭旨》说:这个天真元气即“释曰圆觉,道曰金丹,儒曰太极。”丹道家还认为:太极何以能含三为一,道本穷源,因太极是混沌状,此状则形、气、质均未分离。医家故以气之始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丹道家则用神话的手法,有老子一气化三清之说,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这也就是太极含三为一的不同用词。

释家亦未脱离太极含三为一之法作为说理工具。从上乘而言,有三宝佛、三宝法、三宝僧,三宝即虚、无、空的境界,因释家的最高境界就是空,空包括了一切,而一切皆空。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大皆空,六识顿灭。从下乘而言,人则处于中位。以西方极乐世界为天堂,若人能解脱,可得西天诸佛超度;以地狱为下界,冥冥之中,有阎罗夜叉,牛鬼蛇神,凡人不行善事,累累作恶,下地狱后,将不论贵贱,会遭到厉鬼铁面无私的惩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