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周易国学科学周易玄东方西方中医文化谈天说地休闲 |
分类: 谈易录 |
第一节 太极基本图式
太极基本图式,包括古太极图、太极基本模式阴阳离合图、太极发生发展变化图等。太极是八卦、河洛的综合体,是阴阳五行的公式图,古人的这一思想方法,大大地丰富了现代科学的宇宙理论。
一、太极基本模式图
《周易·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言太极实体,一片元气浑沌,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是太极生两仪。圆的太极表示宇宙,用黑色表示阴,用白色表示阳;黑的一方有白圈,白的一方有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但太极图现存的有五种图式,即左阳右阴,左阴右阳、上阳下阴、水火匡廓图、古太极图。左阴右阳的太极图配先天八卦图,左阳又阴的太极图配后天八卦图,水火匡廓图配中天八卦图,均代表年周期,还有代表月周期、时周期的古太极图;代表日周期的上阳下阴的太极图等。现以左阳右阴的太极图为太极模式图(图23)介绍如后:本图圆圈表示宇宙,左白表示昼日为阳,右黑表示夜间为阴;阳中有一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一白圈,表示阴中有阳。此即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二气交扭,而成此太极图象。
二、古太极图
古太极图,为明代易学家来知德所补,言得之古人,不知所出。本图有大小两圆圈,内圈为太极本体,外圈乃太极法象。外圈中的黑白二色,象阴阳两方,二色交纽,乃表示阳方盛而阴已生,阴方盛而阳已生,阴阳二气,循环不绝。外圈之外的卦爻符号,代表月周期,内圈之内的卦爻符号,代表四时周期。
三、先天太极图
先天八卦图,是将太极图配先天八卦。以天门地户线划分左阴右阳的太极图,何以是配先天八卦图产生的呢?是因本图左边四卦是坤、震、兑、坤为母、离为中女、兑为少女,三卦皆为阴卦,只有震一卦为长男属阳,恰合本图左侧阴中有阳之象。本图右边四卦是乾、巽、坎、艮,乾为父、坎为中男、艮为少男,三卦为阳卦,只有巽一卦为长女属阴,恰合本图右侧阳中有阴之象。
四、后天太极图
后天太极图,是将太极图配后天八卦。本图仍以天门地户线划界,左边四卦是坎、艮、震、巽。坎、艮、震三卦皆为阳卦,只巽一卦为阴卦,恰合本图左侧阳中有阴之象。右边四卦是乾、兑、坤、离。兑、坤、离三卦皆属阴,只乾一卦为阳卦,恰合本图右侧阴中有阳之象。
五、中天八卦图
中天太极图,是将太极图配中天八卦,中天八卦首坤右旋,每相邻两卦之间皆一阴一阳,如坤乾、兑艮、离坎、巽震等都男女相配。而且中天八卦东南西北四正位为乾、艮、坎、震四卦,四者皆阳卦;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位为坤、兑、离、巽四卦,四者皆阴卦。所以采用碰晓“匡廓图”。
实际上这张图就是中天八卦的太极图。本图分四层,每层一黑一白,阴阳相配,从大到小,而构成此太极图式。何以本图要从大到小相套,因中天八卦以乾坤为太阳、太阴;震巽为孟阳、孟阴;坎离为仲阳、仲阴;艮兑为少阳、少阴,由此可见,八卦的阴阳变化,在不同阶段就有阴阳量多少的不同。《素文·天元纪大论》说:“何谓气有多少?……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故曰三阴三阳也。”这就是因为阴阳量的多少变化,而形成三阴三阳,这就是中医六经学说的由来。
六、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图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图有两张,一立一横,立图讲事物发展在显的方面的变化,横图讲事物发展在隐的方面的变化。现分述如下:
(一)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立图
《周易·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见图28所示。
由太极而生出阴阳两仪;由阴阳两仪加上太少之别,而生出太阳、少阴、少阳、太阴四象来;再由四象的阴阳太少的交叉变化,而生出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来,宋代邵雍总括说:“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也。”
(二)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横图
图中所表示太极三段论法,太极以下的三个生字,都含有发展变化的意思,仪、象、卦相当于初、中、末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第二阶段,两仪生四象,四象就是阴阳太少,这就是一个阴阳量的多少的问题。在阴方,阴气多称为太阴,阳气少称为少阳;在阳方,阴气少称为少阴,阳气多称为太阳。第三阶段四象生八卦,按先天八卦次序排列,乾一,三个阳爻,为太阳;兑二,两个阳爻在下,一个阴爻在上,开始产生阴气,为少阴;离三,一个阴爻在中,上下两个阳爻,阴气深入,为仲阴;震四,两个阴爻在上,一个阳爻在下,一阳乘二阴而上,为孟阳;巽五,一个阴爻在下,两个阳爻在上,阴气深入最下,为孟阴;坎六,一个阳爻在中,上下两个阴爻,阳盛于内,为仲阳;艮七,两个阴爻在下,一个阳爻在上,开始产生阳气,为少阳,坤八,三个阴爻为太阴。
宇宙可以看成一太极,宇宙也可以认为是一气所化生,太极和气本来是二而一的东西。但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讲体,讲事物隐的方面。所以言本质的东西,从隐微之象来推断,故以卦象表示之,称为象以定数。气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生万物,则是讲用,这是讲事物显的方面。所以言应用的东西,则当从始、中、终的周期去了解,用数理来计算之,称为数以证象。
中国古代已将好多计算深化到数理性的程度了。而且综合运用了数理化的各种尺度,以及比较的方法测算,不能武断地说中医没有数的概念。《黄帝内经》中的营卫之气周流的五十营,其数字不仅以漏刻测算,而且还要上合天度。十二经脉的周流,气血循行都有统一的计算,只是没有一代一代的发展下去,而是任其淹没,甚而加以摧残,年代一久,就自己也弄不清楚了。
七、太极阴阳离合图
太极阴阳离合图,乃本《素问·阴阳离合论》之文绘制,自古这段经文就很费解,现在把三阴三阳的离合与太极图象结合起来观察,看图识义,就一目了然了。现将《素问·阴阳离合论》有关本图的经文摘录并串讲如下:
“帝曰;愿闻三阴之离合也,歧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以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名曰阴中之厥阴。”
太极图式,既是宇宙模式,也是人体的模式,因为天人之间,虽然变化万殊,但有共通规律。至于看这个太极图式的方法,不能作平面图看待,要把它看成一个立体。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素问》这段原文,就可以说明一问题:
第一段原文,是就这个图式前后而言:图中白色代表阳方,黑色的代表阴方。凡阳访在上在前的部位就称为太冲,居北方坎水之位,故曰后有太冲。在太冲部位的阴气较少,故曰太冲之地,名曰少阴。若结合到人身,正是少阴地面,凡行于这一地面的经脉,则称为少阴经。少阴与太阳相表里,在少阴上面阳方范围内就是太阳的地面,太阳表示阳气多的阶段,故曰少阴之上,名曰太阳,若行于这一地面的经脉,则称为太阳经,太阳的经脉起于足小趾外侧之至阴穴,终结于两目的晴明穴,故曰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这里的命门,就是两目的代词。《灵枢·根结篇》说:“命门者,目也。”由于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故称太阳为阴中之阳。
第二段原文,又就这个图式的上下而言:图中一条从左到右的线,在自然界代表地平线,在人身代表中部。文中的中身以上,就是指的腰部以上的上半身,也就是地平以上阳气盛大的广明所在,故曰中身以上,名曰广明。而广明之下,则为腰部以下的下半身,这一地面,为太阴所在,太阴前面的阳方,正当地平这一划界线的位置,就是阳明所在,故曰:“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凡经过阳明地面的经脉则称为阳明经,足阳明经脉起于足大趾侧,次趾趾端的厉兑穴,故曰阴阳根起于厉兑。又由于阳明与太阴相表里,故为阴中之阳。
第三段原文,再从表里而言:厥阴为两阴交尽之处,为阴尽阳生的划界点,由于阴极于里,则阳生于表,厥阴与少阳又相为表里,故“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凡行于少阳地面的经脉,则称为少阳经。其经脉起于足小趾侧、次趾端之窍阴穴,故曰少阳根起于窍阴,因厥阴处于阴尽阳生阶段,故曰阴中之少阳。
第四节原文,指出在外的属阳,在内的属阴,故中之三阴皆属阴。其冲指太冲,它包括地平以下阴方的地面,在这个地面的前方,就是太阴所在,行于这一地面的经脉称为太阴经,它起于足大趾之端的隐白穴。由于阴气极盛,故称为阴中少阴。
第五段原文,更结合了太极图式,说明在太阴的后面为少阴,如果从人体来看,行于这一地面的经脉则称为少阴经,少阴经脉起于足心涌泉穴,故为阴中之少阳。
第六段原文,指出在少阴的前面就是厥阴,厥阴经脉起于足大趾之端的大敦穴。此处两阴交尽,有阴有无阳,故称阴之绝阳;同时厥阴位于阴尽阳生之处,故又称为绝阴。
太极图应作立体看,本图表明了太阳与少阴是上下关系,阳明与太阴是前后关系,少阳与厥阴是表里关系。由此可见,只有球体的东西,才有上下、前后和左右。
太极是宇宙模型,中医也把它看作人身的模型,人身也如一个小太极。一般而言,左为阳,右为阴,上为阳,下为阴,人的头部和两手,如太极之阳方在上,躯干和两足如太极之阴方在下,颈部则如阴阳相交的通道,故咽喉之地在人身极为重要。躯干为阴,两手为阳,其气从胸走手,所以手之三阴经脉皆从胸走手,而且分布在胸部和两手的阴面,头部为阳,手亦为阳,其气从头走足,所以足之三阳经脉皆从头走足,而且分布在躯干和两足的阳面。躯干为阴,足也为阴,其气从足走腹,所以足之三阴经脉皆从足走腹,而且分布在躯干和两足之间阴面。这些就是《素文·阴阳离合论》本太极公式来说明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在上下、左右、前后分布的关系的,这也就是医家在经络学说方面运用易理的一些重要内容。下面我们再举两个例证说明:由于手三阴经脉之气皆从手走头,所以手部合谷穴可治面口之疾,而面口的穴位则不能治手部疾患。又足三阴经脉之气皆从足走腹,所以足部的三阴交可治腹部之疾,而腹部的穴位则不能治足部疾患,这些都从太极这个公式图上看出,与经脉之气的流走方面密切相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