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周易国学科学周易玄东方西方中医文化谈天说地休闲 |
分类: 谈易录 |
14.“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既是《周易》卦象、爻象的根本性质,也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规律。《系辞上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易经》所体现的就是阴阳之间的关系:就卦画说,奇偶二数、阴阳二爻、乾坤两卦,都是一阴一阳;就64卦来说,由32对卦象组成,也是一阴一阳;就卦爻的变化说,老阴老阳互变,本卦变为之卦,也是一阴一阳;甚至在一个卦中,除了乾卦、坤卦为纯阳纯阴之外,其他各卦都是有阴也有阳。
15.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如果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讲得是事物变易的法则,那么“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则是讲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易经》认为,事物变化的原因完全是由事物本身所具有的阴阳两种势力决定的。所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意思是说,刚柔即阴阳,刚柔阴阳两种力量相互推移,相互作用,进退消长,方有卦爻象的变动和事物的变化。这既是《周易》卦爻象变化的法则,也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普遍法则。因此《系辞》说:“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六爻的变动反映的正是天、地、人三才至极之道。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将对立的相互作用看作事物变化的原因,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内因论的先驱。
《易经》还认为,在刚柔推移的过程中,其对立面的相互作用不仅是对立与排斥,而是表现为相交、相攻、相取、相感、相推、相摩、相荡等不同形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既有相互排斥又有相互吸引,相互感召、相互资取、相互沟通,也就是说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反而相成。这种观点就其理论思维而言,是承认对立面之间存在着同一性。它启发人们,在处理对立事物的时候,棣新时期人异中之同,即寻找不同中的共同点,以达到相协相济、谐和为一的目的。
16,物极必反的思想
“物极则反”,是说事物发展到极端必然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日中则昃,月盈则食”,盛极而衰,祸福相依。比如“乾卦”,上九“亢龙有悔”,说明“盈不可久也”,“穷之灾也。”
因为它只知晋升,不知隐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满足现状,不懂得有丧失的危险,结果反而走向了反面。如何防止走向反面呢?《易传》提出了“三不忘”的主张:“危者,安其位也;亡者,保其存也;乱者,有其治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这种观点,承认事物的对立面可以转化,安可以转化为危,存可以转化为亡,治可以转化为乱;相反只要努力做到“三不忘”,也可以达到“身安而国家可保”的目的。
17.变通趋时
根据“物极必反”的原则,为了趋吉避凶,促使事物发展,最重要的是变通。“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穷”即事物发展到极点,发展到极点就要变。“变”即转化,改变现状,有革故创新之意。“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也就是说,顺应自然变化的趋势加以人为的裁节与推动,这就是变革。经过变革,事物才能更好地发展,这就叫“通”。事物通达顺畅了,又可以维持一段长时间,所以说“通则久”。但这个“久”,也不是永远的,在一定时间内,它还会达到“穷”的阶段,这就叫作“往来”、“曲伸”。这种往来、曲伸也是无穷的;正因为其无穷,所以世界是无尽的。此即“往来不穷谓之通”。穷则变,变而通,通而又穷,如此循环往复,构成天地万物的永恒演进,宇宙的大化流行。
18,顺天应人,保合太和的管理智慧
(1)顺天应人
《易传.彖.兑》说:“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是犯难,民忘其死。”
“说”同“悦”。《兑》卦其义为欣喜、和悦之意;其卦象刚中而柔外,阳刚居中,象征着内心光明正大、刚健诚信;阴柔在外,象征着待人接物平易近人、和蔼柔顺。刚中与柔外兼于一身,故而说是“顺乎天而应乎人”,即上顺天理,按自然规律办事;下合民心,即符合民众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万事享通,悦而中正。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的领导人如果能够努力做到刚柔并济,顺天应人,表现出身先士卒、吃苦在先的献身精神,因此而使人民与下级心悦诚服,甘愿为之服务出力,以致望“其劳”、“忘其死”,这样自然会万事顺利,前途光明。
2. 革故鼎新
(3). 保合太和
(4). 尚贤养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