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保障性住房跑道中低价位 |
分类: 蓝海观察 |
政府地产调控思路已经偏离跑道
从本轮地产调控来看,很多措施都已经偏离跑道,朝着一个无果的方向前行,必然将房地产引导至更加畸形的发展道路上。
1、增加中低价位和中小套型住房的提法需要改变
这个无论在“国四条”还是“国十一条”以及昨天下午温总理在线交流时都反复调到,但我觉得这个提法有问题。
首先增加中低价位只是一句空话,我们都很清楚,决定房价的最大因素就是地价和未来预期,如果地价不降和未来预期不降,我们都无法使房价降下来,而从目前的市场来看,地王依然继续出现,经济企稳回升向好,未来房价预期上涨,在这样的前提下,要想增加中低价位的房子只能是个无法实现的梦而已,既然不能实现,索性就不要再提了,不然,只有口号而无切实可行的措施,到最后还是不了了之,失信于民!
其次,增加中小套型的提法也有问题,我们都知道,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改善性住房将是购房的主力军,预计会占到整个购房的80%左右,而首次置业者随着房价的愈来愈高会越来越少,因此,我们应该把房源供应的重点放在改善性住房上来,即增加中大户型的房源供应,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支持改善性住房”,否则,政府支持的只是首次置业者而不是改善性购房,而即使是支持的首次置业者也会在后来变成改善性购房者,到最后,如果增加的只是中小套型而中大套型越来越少,必将引起改善性住房者的恐慌和疯抢,房价势必会再次大幅攀升。因此,与其等以后发现问题再补救,不如现在开始着手,放开“90/70”限制,让市场自动调节。至于很多无力购房的客户,则要靠政府的保障性住房来解决了。
2、增加保障性住房不能反向引起商品房供给不足和价格上涨
每次调控都把“增加保障性住房”放到头等位置,看似750万套的庞大数字,实际上落实到各大城市也就是杯水车薪,而保障性住房里面各地政府目前主要建造的依然是“私人公交车——经济适用房”,而廉租房则不多见,笔者所在的三线城市到目前还没有看到一间真正意义上的廉租房出现。没有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空喊口号,而且作为调控的“重中之重”。保障性住房从目前来看,其群体和特性决定了不可能影响到商品房价格,即使增加十倍百倍,都不可能对商品房价格产生釜底抽薪的影响。而恰恰相反,由于土地的稀有和招拍挂制度的继续实施,任何增加保障性住房的通知必将减少商品房用地的供应,因此,政府看似增加保障性住房来稳定市场的政策反而引起了商品房供给的严重不足从而影响到商品房的继续上涨。这就是增加保障性住房口号大提特提大吹特吹的严重后果。我真的希望政府能够把保障性住房这个口号封藏起来,等到大量的保障性住房做出来了再做宣传,否则,会使得大量的相信政府等待保障性住房出现的客户错失商品市场购房良机而顿足捶胸。
3、抑制投资投机不能胡乱下药引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投资投机是房价预期上涨的必然结果,而从前10年来的房地产发展轨迹来看,投资投机者都尝到了甜头而从没有吃一点苦,大量的投资投机者都得到了几倍乃至十几倍几十倍的收益,国家历次的调控出台都以房价的报复性上涨而结束。此外,投资投机房地产并没有法律上的限制,而房地产作为“投资类商品”的定位决定了必然有投资和投机的出现。而目前,政府一方面支持这样的客户出现,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的制造门槛,让一少部分客户进入,到头来,进门的都赚了大钱,而没有进入的则只能眼睁睁看着有实力的客户继续大把大把的赚钱。笔者觉得这样做的后果只会助长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提高首付和提高利率的房地产价格调控作用不大,只会让一部分有钱的客户大口吃肉而没钱的客户则只能眼巴巴“望洋兴叹”。从这个意义来说,任何抑制投资和投机的调控政策都将是保护少数人利益的不公正政策,这样的政策只会减少银行的风险而对解决房价问题有百害而无一利。
末了,笔者大声疾呼,调控房价要真刀实枪,不能只喊口号,不能只做皮毛,更不能通过“看似为民的政策”将房地产引入一个更加畸形的发展道路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