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安全:别让孩子的“人生第一针”成为绝命针
(2013-12-24 10:33:53)
标签:
别让试验品还能终身全社会杂谈 |
分类: 热点热评 |
12月17日10点31分,深圳市龙岗区南湾人民医院一名足月男婴诞生,几分钟后医院按国家规定向他注射了乙肝疫苗,但孩子立即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11点45分,孩子因抢救无效而死亡。孩子只活了74分钟。家长高度怀疑孩子的死亡,与被注射的深圳康泰生物公司生产的乙肝疫苗有关。目前,深圳康泰生物生产的重组乙肝疫苗已暂停使用。
仅仅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即有4个鲜活的婴儿在注射疫苗后不幸死亡。这样密集的异常反应,直追2010年被曝光的山西疫苗乱象,也让很多民众在心中对一些国产疫苗安全性打上了问号。“现在如果要打就打进口的疫苗”,虽然说者针对的是目前疫苗缺货,但是,这样的话出现在公共舆论空间中,事实背景却被抽离,再次触动了公共舆论的痛点,让人感到无奈而悲哀。
对于婴儿的死亡,康泰公司祭出“偶合症”的解释,即受种者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存在尚未发现的基础疾病,接种后巧合发病,其发生与疫苗本身无关。
按2005年6月起施行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对新生儿注射的乙肝疫苗,属国家免费,也是强制的一类疫苗。这是孩子的“人生第一针”,在孩子出生后几分钟就被注射,其安全性绝不容有丝毫瑕疵。一个正常的社会绝不允许将婴儿的生命安全,寄托于“低概率”的侥幸。
诚然,之前海南省疾控部门也做出了“偶合症”的结论,但如今集中爆发了新生儿接受疫苗注射后死亡事件,面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紧急叫停,面对全社会的质疑,疾控部门是否应重新检视疫苗的安全性?是否还能听任其“偶合症”的解释?
深圳康泰出产的乙肝疫苗与新生儿死亡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的专业调查。专业的医学问题或有争议,毕竟医学是一门“遗憾的科学”。但疫苗监管完全可以做到雷厉风行,深究、彻查疫苗生产、采购、分配领域的猫腻,对造假者实施“终身禁入”。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目前在疫苗事件中已经有七名婴儿死亡,这严重挑战着社会平安的底线。乙肝疫苗疑云,不能重蹈之前“烂尾监管”的覆辙,必须重新统计近年与康泰公司乙肝疫苗有关的新生儿死亡案例,重新评估其安全性。
疫苗安全问题关涉公民的生命,企业在疫苗上市前,是否有过硬的质量和有效性检测?企业一再强调的“在质量上严格把关”又是如何落实的?这些都需要一个明确的答案。
当然,并不能因为出现死亡病例,就否认疫苗总体安全的判断。但是,已经发生的不幸事件也提醒相关企业和监管部门,尽管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安全,但要拿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消弭公众可能产生的担忧和焦虑。在疫苗安全上,政府部门当吸取三聚氰胺事件教训,重视社会情绪,尽快查明事件真相,及时、全面地把所有事件信息告知公众.绝不能让下一个孩子再成为试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