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端木珈铭
端木珈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840
  • 关注人气:6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谁才是孩子的未来?

(2012-05-14 14:26:35)
标签:

少儿

如东县

教育部门

《广州日报》

公厕

教育

分类: 热点热评

俗话说的好,祖国的未来是孩子,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学校。可是,在中国可真不是这样。我看不如改成,祖国的未来是父父母,孩子的摇篮是公厕算了。

上面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并不是信口雌黄。这要从昨日的《广州日报》中来说, 5月12日,广州小学开始统一报名。一些学生家长为让孩子上名校都提前开始守候。一名家长为孩子上名校,将其户籍挂在了公厕。这就是上面笑话的原本出处。

玩笑可以过去,可是问题却是我们不得不要面对的。小学生报名眼下也成了一桩体力活。有本地户口的家长拼名校,上下跑动真热闹。没本地户籍的拼入围,起早贪黑抢闸忙。可面对风雨兼程、披星戴月守候在学校门口的家长,这个笑话恐怕没人能笑得出来,反而只会心生怜悯。

“拼爹”不分阶层也无分你我的年代,哪位父母能承受得起让孩子摔倒在起跑线上的骂名?根据国家政策,小学招生实行属地管理,免试就近入学,小学学位分配坚持以实际居住地为依据、人户必须一致的原则。政策很美,现实很残酷。因为,城市所谓“地段”及其划分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产物。中心城区好学校,承祖上余荫及房产的本地市民、“老广州”甘之如饴,外来人口望“楼”兴叹,这属于本地外来身份造成的不公平。

新区的高档住宅户,家长给得起赞助费,孩子自然念得起好学校,豪宅与城中村的家长也没法等量齐观。地段入学的“公平”红线下,隐含了如此多不公平。要说拆迁引发那么多悲剧,不愿迁走的人们,不仅守卫祖产,也守卫未来。

大城市小学入学难,对什么产业拉动最大?当仁不让房地产,这个不消说。谁受益?我看受益者包括有关部门的有关办事人员———你说落户公厕,这需要何等的想象力,经过多大的人情请托才能办到,最后竟然也办成了。背后的“猫腻”和利益输送,是不是该查一查?

教育部门也在想办法,比如,为了提高外来工子女入读公校比例,广州市多个区都拿出更多学位指标来分配给外来工子女。但流动人口大省要实现基础教育的公平,显然不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前不久进行的外来工“幸福感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工普遍反映“扎根”难。可不是,在雨中不舍昼夜排队三天,再大的幸福也要大打折扣。户籍、住房配套改革跟不上,只能让公厕扮演未来花朵的“摇篮”角色啦。

关键是,教育部门敢不敢向自己的利益开刀。据媒体报道,江苏如东县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老师轮换学校的问题。这是否可以作为学籍改革的思路?学校只要一日还分出个三六九等、公办民办,教育部门就“很吃香”。谁人不知,“批条子”意味着权力和地位?家长这边厢,马扎蹲过了,铁鞋踏破了,奉劝各位一句:报得上名烧香,报不上名拉倒,上了名校也未必万事大吉。借用我一位老师的话,教育孩子也如跑马拉松,在持之以恒,而不在一时之勇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