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院徐国庆教授写的一篇观后感,总结和反思了他对这节课的看法,我看了这篇文章,感觉:大牌专家深入课堂一线,难得!学院派教授对中职教师的探索肯定,更难得!还为一堂课也这么一篇扬扬洒洒的观后感,那实在缺指可数!以下是徐博士的全文,题为《一堂印象深刻的公开课》:
今年4月22日,应杭州市职教教研室邀请,我观摩了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的一堂公开课。公开课是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举行的,课题名称为“三人表决器电路的安装与测试"。这堂公开课给了我们非常深刻的印象,当时一起参与观摩的浙江省职业教育教研员、杭州市职业教育教研员和其他中职学校的教师也连叹这是一堂具有“革命性”的课。或许我们的评价可以稍微保守点,因为一项改革的效果到底如何还是需要些时日进行检验的,但这堂课的确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既感到有必要让更多同行了解他们的这一改革创新,同时也深感一线教师中蕴藏着无穷的改革智慧,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必须牢牢依靠他们。
这堂课的内容当然没有特别之处,属于该专业的基本教学内容,然而其授课所依托的平台和教学形式却较为独特,其改革性也正是体现在这两个方面。该堂课以实训为基本定位,着力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训通常是老师们认为比较好上的课,因为学生对实训课的兴趣较强,然而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如果不进行有效解决,实训教学的质量其实是不高的:(1)如何让学生在实训时有清晰的操作指南可依据?作为技能的初学者,详细、清晰的操作指南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特别是当班级中学生比较多,教师难以给每位学生分配比较多的指导时间时,这份指南就显得更为重要,然而目前的实训指导书普遍内容比较粗,没有细化到动作层面,因而对技能操作的指导性并不强;(2)如何让学生在技能训练时能比较方便地查阅到所需要的操作指南,同时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当需要阅读的资料比较庞大时,就要认真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了;(3)如何实时监控、记录和指导每位学生的技能训练过程?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要提高,必须解决学生多、教师少的情况下,对学生技能学习全面进行监控和指导的问题;(4)如何科学、准确地对技能训练情况实时地做出评价?及时反馈对提高技能训练效果极为重要,在学生多、教师少的情况下,如何对学生技能训练情况及时地给出量化评价,是教师们感到比较棘手的问题。
这堂公开课的价值,就在于较好地系统解决了上述问题,并且他们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可以迁移到其他许多专业:(1)为了解决操作指南缺乏的问题,教师们采用实训工单的形式,从操作步骤、操作对象、方法和评价标准等维度,图文并茂地对操作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这份材料的重要性容易认识到,难点在于对全部技能训练点进行系统开发,以及对技能操作过程进行准确划分与描述。承担这门课程的老师们首先花大量精力完成了这些材料的开发,这就为教学效果凸显奠定了重要基础;(2)为了解决资料便于查阅和呈现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一揽子解决问题3和问题4,老师们与相关公司合作,开发了学习资源系统。这个系统的独特之处在于界面非常简洁,内容非常实用,栏目完全是按照学与教的需要进行设计的,与目前许多教学资源库杂乱地呈现一大堆并无大多实用价值的材料形成了鲜明对比;(3)为了解决对每位学生的技能操作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记录和指导的问题,他们在每个实训工位前按照了摄像头,摄像头的工作是由学习系统进行控制的,在讲台上则安装了监控中心。这样,老师坐在讲台前面,便可轻松地掌握每位学生的技能操作情况,发现有操作问题时及时地予以提醒,问题严重时,教师会直接走到学生面前进行指导。这套系统还会同步录制每位学生的操作过程,这不仅为教师评价学生技能提供了可视依据,而且为我们分析、研究学生的技能学习过程积累了大数据。美国的课堂教学研究正在运用这一技术;(4)有了这样一个操作系统,有了很详细的技能评判标准,当学生技能操作发生错误时,教师便可一边纠正操作问题,一边点击按钮扣除对应指标的成绩,临下课时便可轻松地得到一张实训效果评价柱状图,直观地反映出技能训练的成果与不足,实现了实时评价和反馈。
这堂课固然可贵,包含了未来课堂的重要元素,然而更为可贵的还是这些教师。除了这堂课的创新外,他们在教学中其实还进行过其他许多改革和创新,有的发明申请了专利,产品受到了企业的高度关注。这些改革创新当然需要一些资金,但资金绝对不是进行改革创新的主要障碍,他们所投入的资金是绝大多数职业院校能够承担的。但是为什么在这所学校里能产生如此受关注的改革成果?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的热情,对教学效果的关注,以及由此而激发出的智慧。这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真正需要的。
深入课堂第一线,我们还会发现其它许多优秀教学案例,这些案例照样会给我们带来极大震动,让我们深刻体验到教师身上创造力的巨大。然而也有许多教师,总是希望他人能给其教学提供直接可操作的模板,这样他不用动任何脑筋,就可上出一流的课;还有些老师,总是抱怨教改如何困难重重,新的理念在他的课堂上如何无法得到实施。我想这些成功的案例已清晰地告诉了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热火朝天的课程、教学改革,在改革实践中如何处理理论学习、经验借鉴与自主创造之间的关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