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学生最需要教的——桐庐教坛新秀评比侧记

(2011-12-23 10:51:14)
标签: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教坛新秀评比

桐庐

教育

分类: 教育随笔

    早上刚从开元商贸职校开完会回单位,打开电脑,就收到同事黄云从北京传给我的邮件,是关于上周我们一起去桐庐教坛新秀评比的一个实录和体会——写得真好!一个有思想的老师一定会有反思,才会有进步,看她的作品,一定会有收获,于是,我和她说,把这篇体会放到我的博客上,也是对这次活动的一个总结吧……

   

    “12月19日,我和研究室的三位同仁天不亮起程,赶赴桐庐听课,参加当地的教坛新秀评选。

    入围的12位教师已经过两轮选拔,此次终评是课堂教学,按学科进行初步归类后,分为文科类和理科类两组。我们兵分两路,每组各听6节课。我虽被分在文科组,但对理科组内的京剧欣赏课也颇有兴趣,无奈自己组内还有文秘专业的课,舍喜好而从大局,乖乖地进我该进的课堂。

    我之于课堂,犹如小鱼终回大海,欣欣然矣。6位老师分别教授了“走姿”、“握手”、“英语邀请函写作”、“途中导游”、“开幕词的写作”以及地理的一堂“大自然水循环”课,虽来自不同专业,课堂个性各异,成败得失各有,然以心契心,我深知上课的不易,更何况还有一个评选的压力。

    作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我想6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至少具备了三个特点。

    课中有我——我即教师。课堂中,教师身在,师生共同活动;意在,教师全身心投入;思在,教师对教学设计和课堂策略有自己的判断和思考。听课过程中,英语教师纯美的语音,服务礼仪教师标准的示范,导游专业教师极具亲和力的融入,地理教师虽一口浓重湖南口音的普通话却层次清晰的授课,无不让人赞叹青年教师的有心有才有实力。

    课中有人——人,当然指学生。课堂怎会没有学生?没有学生又怎能谓之课堂?但事实恰恰是,现在有相当一些课堂是目中无人的。教师或照本宣科,或布道,或说法,或作报告……总之是腹中有什么,就讲什么;我想怎么讲就怎么讲。而学生究竟需要何种知识,希望怎样的课堂,渴求怎样的师生关系等等问题,很少出现在一些青年教师的视野之内。幸运的是,这种为课堂的渊博和本人的雄辩而陶醉的景况,并没有出现在本次评比过程中。

    教学,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同样的课堂,它的出发点,可以是恐怖和强制,可以是追求威信和荣誉,也可以是对于对象的诚挚的兴趣和追求知识的愿望。六节课,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在场,通过设置情境、体验过程,把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情绪、鼓励参与、强化训练和重视奖励作为落实知识、触动课堂的重要抓手,以故事、竞赛、训练、表演等形式,把课堂演绎得活色生香。学生在合作与互评中学得欢天喜地,作为听课的我也不知疲倦,实为难得。

    课中有职业——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职业元素,教师如果挖掘得当,就可以借课堂专业实践进行职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充分考虑专业的特点,给出具体的情境和任务,让学生在模拟任务中尝试、体验、落实所学的知识。比如在餐厅服务环境下,迎宾员、服务生、上菜生的行走姿态各有要求,而迎接一个有老有小的家庭小团和在拥挤的餐厅中上菜的行走姿态又各不相同。在一次次的情境变化中,老师不断对“走姿”进行具体的训练,并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观摩不断给出改进的建议。可以说,这样的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动手动腿,更是学生主动思考职业要求并进行自我代入的一次实践演练。

不过,既然是评“秀”,必找瑕疵。六节课的问题,其实也是当下职业学校教学的共性问题。因此,我也有三问。

    教的是学生最需要的吗?六堂课,无一例外有一个模式,那便是通过前一阶段教学的结果,或是对本课学习目标的设置,或是对课堂实践后的归纳,教师在课堂上都有一个知识点的呈现和梳理,一二三四五,简洁明确。快则快矣,然而我想,假如教师不给学生这些知识点,比如“走姿”的基本标准,沿途导游讲解应有的内容,“邀请函”的要素构成和基本格式,学生自己能梳理出来吗?

    从课堂上教师的即时提问来看,大多数的知识归纳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生生之间的讨论和补充自主完成,或者通过课前的预习而自得。因为得出知识并不难,难的是知识的实践。我想,课堂上老师过于“积极”地呈现或归纳知识点,至少有几个弊端:一是对学生的不信任,以为凡教必突出师的能干,知识必须要由老师来给予;二是漠视学生的知情权,课前没有给出相应的预习任务,学生茫然进课堂,靠在课堂上的临时应对来获取知识,因而失去了充分消化、落实知识的过程;三是无端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本应在预习中思考并初步完成的内容,挤占了大量的课堂实践时间。一句话,教师之所教,非学生所急需,所必需。

    那么,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我想无非也是三点。一是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思考去讨论,从而自主获得知识。也许学生得出的东西是零碎的,是不严密的,是不完整的,但再难看的馒头也是学生自己做的,无论学生最后拿出的是窝头是花卷或是刀切,那都是他们自己的所得,胜过老师送出的肉馅饱满、汤汁充盈的南方大包。二是课前必须给出明确的准备任务,让学生知道老师将教什么,知道自己在老师教之前能会什么,以及哪里是必须通过老师的教而获得的。比如做馒头,面是自己能和的,馅也是可以自己准备的,但包的形状手势是必须老师手把手教的,甚至是教了后还是学不像的。比如开幕词的写作,能否让学生在课前根据预习先写一写,而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上?在对结构和内容的分析评价中,学生不断补充、修正自己的写作,然后老师给出不同的任务,如运动会开幕词、桐庐旅游节开幕词、休博会开幕词等等,让学生按任务性质不断练习开幕词的写作,实现“框架内的浪漫”?三是给学生反复训练的时间,一边练一边检测自己的学习过程,面太干加水,不够软延长发酵的时间,馅儿不够营养重新搭配……只有充分的训练,才能暴露并修正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真正把知识转化成能力。

    课堂必须始终正确无误吗?表面的光鲜有时恰恰掩盖了教学的缺陷,如果课堂上一切都是对的,那教师还教什么呢?课堂,就是学生用来犯错误的地方,甚至是老师犯错误的地方。正因为有错,才突显出教的价值。课堂是渔场,教师是大鱼,学生是小鱼,教学就是大鱼小鱼携手共同闯关的过程。其间,师生要学会合作一起朝同一个目标努力,在途中共同躲避渔夫的铁钩、诱饵和渔网,要避开漩涡和急流,也要避免任何影响前进的不利因素。小鱼咬钩了,挣扎的过程可能很痛苦,但在鱼群的帮助下终于能脱身而去,那痛后的快乐必定也是常忆常新的。大鱼领错方向了,在小鱼的帮助下回到主流,以后必不会在同时同地再犯同样的错误。

    另外,从学生的学习意识来讲,私下里也是愿意他人当众暴露问题的。公众视线下的“露丑”,有时如一剂兴奋剂注入课堂,虽然可能引发一阵爆笑,却给更多的学生“英雄救美”的机会。就像那两位在地理课上画错水循环方向的学生,下面学生在欢呼雀跃的同时,立马给出了正确的解决方法,这样的“出丑”和“纠正”,印象何其深刻!尤其是教师不动声色的“露丑”或故意抓耳挠腮地表示“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更是让学生有机会找到“征服”老师的成就感。

    一句话,只有暴露问题,才能激起我们解决问题的欲望;只有暴露问题,才能把理论上的知识转化为实践中的有效;只有暴露问题,师生才能在课堂上共同成长,收获果实。在课堂上犯点小错大错,甚至故意地设置一些让“小鱼们”犯错误的陷阱,都是学习过程中必须有的坎。此时不过,今后鱼儿游入大海,必将再有一次乃至N次犯错的过程。如果问题出来后没有解决,“其为惑也,终不解也”,那才是大问题。

    手段丰富就是把教学过程复杂化吗?下午的三节课,我和周特转道桐江职技校的导游教室听课,教室一门之隔,赫然写着“十六回切陈列室”。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十六回切”为何物。身为烹饪大师的周特,笑责我不读他的文章。可怜我诗情画意的脑袋,听了半天终于弄明白,“十六回切”原来是桐庐特有的“江南满汉全席”,本几近失传,近几年由桐庐政协、桐庐旅游局、桐江职校等单位重新组织开发,以16道茶点或菜肴为一个回合,从一个回合切换到下一个回合的奢华宴席。“十六回切”既讲究严格的礼仪,又深蕴江南文化,以一天持续“翻台”的吃,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壮观景象。

    纵观一天的课,又想到“十六回切”,不禁哑然失笑。上课讲究入题快,学得有效;而也许是为了展示教师别具一格的教学设计,有多堂课都是在一次次的“假设”和“复习”中才正式进入本堂课的重点的。上课伊始,教师不急不缓,从容不迫,按部就班;而随着下课铃声的临近,教师则开始急火火地赶进度,个别连学生的课堂实践都来不及完成便草草收场,留下一句“下节课我们再一起讨论”的豪言。我不禁浮想联翩,一堂课有时就是一场“十六回切”,假如这“十六回切”每一回只见跑堂的而不见上菜的,食客们该如何是好?假如水果、酒水上来了,肥腻荤腥迟迟不来,又该如何是好?

    教学的手段当然是丰富多彩的,但丰富并不意味着有效,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像最后一堂地理课,教师始终围绕着学生画的四幅水循环图找问题找方法,知识点的教学层层递进,手段朴素却扎实有效。我们不反对丰富的呈现,却也提倡“简单最美”,毕竟,一堂课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

    说到最后,不免还是要和我的同行们罗嗦几句:大胆,再大胆一些,放手让学生自己多尝试;少讲,再少讲些,让课堂响起学生们叽叽喳喳的争辩声;实在,再实在些,为学生真正留下一些“有用”的东西。”

 

    …………怎么样?感觉不错吧?!(照片待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