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我爱记歌词》话课堂教学

(2009-08-17 16:53:21)
标签:

我爱记歌词

课堂模式

公开课

教学设计

职业教育

观点

反思

教育

分类: 名师培养

暑假休闲之余,看电视算是我消磨时间的主要娱乐。手拿遥控,不停地换台,最后不经意停在了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上。早就听说有这么一档节目,在全国很火,以前只是瞄过几眼,没有完整地看过。

 

认真看了不一会,就被节目所吸引,可以看得出,做这档节目,浙江电视台确实下了功夫,能够想到的流行元素都考虑到了,灯光舞美服饰很炫、歌手歌技不错、主持人串词机灵,还请来了包小柏等毒舌评委评点,搬来了乐队现场伴奏,舞者即兴伴舞,甚至连美国NBA篮球联赛赛段之间妙龄女郎的插舞都用上了,关键是导演组挖空心思,设计出了一轮又一轮花样翻新的比赛,不仅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还赚饱了人们的眼泪。节目超长,一直弄到凌晨1点,但几近完美,让人看下来一点不觉得累。

 

节目是靠专门团队包装的,从湖南台的《超级女生》,到东方台的《舞林大会》,再到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这些金牌栏目让电视台收视率直线上升,让主持人成为了名嘴,让参赛选手成为公众的偶像或争议对象,火爆场面令人折服。

 

由此来看我们的课堂教学,有人称我们的课堂教学也需要设计包装,特别是前些年很多学校热衷于对公开课观摩课进行一些“完美的设计”,创造了诸如“项目教学”、“情境教学”、“角色扮演教学”、“小组合作”等模式,让专家和观摩者所推崇。然笔者一直不敢苟同,课堂本身是一个“活体”,由教师和学生两个思想活体组合而成,其间产生的思想碰撞不是几个模式能解决的,这不仅体现在普教课堂中,更凸现在我们职教教学中。从而造成我们教师的定势和学生思维的局限性。

 

例如有些课堂教师设计了“学生讨论”这个环节,似乎只要讨论就是最好的。其实,这只不过是迎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一种嫁衣。有些讨论只不过是形式上的一种转变,我觉得问题的关键应该是,这些问题是否值得讨论,是否有力度,否则换来的结果还不如老师的讲解,因为如果你的问题没有力度,学生随便说几句一下子就完了,就说别的事去了,而且讨论来讨论去,也就只那么一两个学生在说,其他的基本上不发表意见,这样讨论是“自主合作探究”吗?如果你的问题有力度,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愿望,学生的讨论会十分热烈。因此,并不是一节课中弄几次讨论就是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标签式的或形式上的改变并不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质。

 

其二,现在的公开课似乎都很注重课堂气氛,因此都很热闹,很花哨,但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没有学到什么,再一想,学生从头到尾似乎没怎么翻书,那么,学生那么热闹在做什么?十有八九在“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但是这股风曾经风靡职业教育课堂,有专家直言不讳:“职业课堂就是要热闹,要乱,这样才显现职业教育的特色!”,我们的老师也很苦恼,绞劲脑汁设计“师生互动”环节,但是有些设计得真的很牵强、不伦不类,让学生在糊里糊涂中度过了45分钟,怎一个“乱”字了得,试想这真的我们需要的气氛吗?

 

有时一节公开课下来,起来答问的学生总不少,即便对同一个问题往往会出现“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情形。对于这“丰富多彩”的回答,教师常常是说:“你说的很正确”、“不错”、“嗯,好”、“非常有道理”、“这是你的发现”等等,教师极少对学生的回答说“不”。对此我不禁疑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没错,但学生的这种“体验”真的都是完全正确的吗?否定学生的回答是否就是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呢?我认为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或者不完全正确的回答的指导恰恰是非常“尊重”的表现。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骨干教师,他坦言上好公开课,只要套入一个固定模板即可,哪几个小组讨论,哪几个学生回答,哪几种答案事先预设好,评委挑不出什么大的毛病就过关。说起这些经验是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羞耻感。我想我们的公开课、观摩课、创新课都是这样的设计,教学会走向何方?

 

今年5月,我应邀到杭州市拱墅职业高级中学参加教坛新秀评选的考评工作,其中对参评对象实行“推门听课”制度,我认为值得提倡:可以直观地反映了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真实教学水平,同时也受到了老师的欢迎。因为我们的课堂需要“返璞归真”,需要草根化,需要原汁原味,而那些经过精心包装设计的“作秀课”要坚决摒弃,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还给学生。

 

真的怀念读高中时,老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给我们传道授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