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专家、杂家和小家(转载)
(2009-07-18 08:54:00)
在英文中,有些单词单个看很平常,若把它们搭配在一起,就会产生奇妙的效应,生出丰富的意义来。举例来说,“everything”和“something”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单词,小学生都知晓,但若组合出“know
everything about everything”、“know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know something about
something”这样的表达方式,可能连大学教授都要思忖良久,继而拍案叫绝。
不错,人是分类的,当然,分类的标准很多,按照“所知多少”即是一种分法。按此分法,人有“know everything about
everything”,“know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know something about
something”之分,我把它们分别译为“尽知每事”、“尽知几事”、“略知每事”和“略知几事”。巧得很,中文中也有对应的表达方式,依次为“大家”、“专家”、“杂家”和“小家”,尽管都是家,但一字之差,意义迥异,与英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know
everything about
everything”,即所谓的“大家”,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既博又专,既在面上通吃,又在点上穷尽,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文理,像这样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全面,又深刻的百科全书式、亚里斯多德式的人物,在如今专业不断分化、细化的社会渐成稀罕之物,越来越难以出现,可能只有在历史中寻觅其踪迹;“know
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即所谓的“专家”,他们往往是抓住一点,深入进去,不及其余,深刻但不全面,只有深度,缺乏广度,像陈景润,专攻数论,对其他事物不甚了了;“know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即所谓的“杂家”,他们属万金油,什么事情都懂一点,但只及皮毛,全面但不深刻,只有广度,缺乏深度,中小学教师大概属于这一类,所以,在提高教师培训有效性上,我有一个不成熟的观点,即在师训内容安排上有所突破,不仅要安排一些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可以安排一些科学、哲学、历史、文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的知识,甚至邀请企业家、探险家、投资家、艺术家、收藏家、作家等各方神仙给教师授授课,以开阔教师眼界,拓宽教师知识面,丰富教师阅历;“know
something about
something”,即所谓的“小家”,他们知道得不多,知道得不深,既没广度,也没深度,片面而肤浅,孤陋寡闻,浅尝辄止,其实,“小家”就算不上什么家,只是为了对应,才勉强称其为家,在社会上,这类人占了大头。
倘若作少许发挥,再把“nothing”加进来,又多出“know nothing about something”,“know
nothing about
everything”两类人。前者几乎可以套在任何人身上,凡是人总可能对某些领域一无所知,在这一领域是专家,跨到另一领域,说不定就成了外行,因此,人是要有自知之明的,要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在哪里,千万不可自我膨胀;后者可能只适用于“白痴”,对所有事情一概不知,真要做到这一点也是很难的,哪怕是“白痴”,说不定在某些方面也有过人之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