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登在《中学语文报(中职版)》2009-3期
[背景介绍]:
在职业学校中,语文、数学、政治、英语、计算机等学科近20年来一直保持着应试教育的特色和普通教育的风格,专业技能教学和文化课始终相脱节。因此近年来,职业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首当其冲,2006年开始,该校进行“项目管理”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特别对文化学科的教学改革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良和变革,在烹饪专业高二年级试行了“新文化课”——政治学科由“择业指导、就业心理、职业道德、人与社会”等教学模块组成;语文学科由“服务语言艺术、古典文学与饮食、中国饮食文化、菜单文学修辞、餐饮应用文写作”等模块组成;数学学科由“平面几何(设计)、立体几何(设计)、成本核算、餐饮财务基础”等模块组成;英语学科由“基础英语、厨房英语、餐厅英语、旅游英语”等模块组成;计算机学科由“菜单网页制作、PHOTOSHOP基础、点菜计算机知识”等模块组成。通过拆分、整合和集成,烹饪专业的文化课紧紧围绕专项技能和专业知识推陈出新。
于是新的教学模式方法成为了热点,该校课题组专门研究与尝试了“协同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即采用文化学科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上一堂课的方式),笔者作为一名烹饪专业与语文组的牟老师合作上了一堂《菜肴命名与语文》,并在校教学开放周上作为观摩研究课展示给全杭州市的语文教师,引起巨大的反响,成为争议的焦点。
下面摘录部分专家和老师的观点,让我们从不同观点的激烈碰撞中去反思与研究……
[争鸣观点]
教师观点一:虞老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听了两位老师联袂讲授的“菜肴命名和语文”观摩研究课,给我总的印象是“形式新、内容多、亮点散”。第一,专业课和文化课联上,形式新颖,这许是职业教育的形势需要,抑或是职业教学的发展趋势,无可厚非。至于它能否推而广之,可大胆尝试,待实践检验。第二,我认为这堂课本可以分三个课时来上:第一课时为“获取知识”——(以专业教师为主)在课前,师生一起从饭店里、报刊上、网络中收集大量的菜肴名或菜谱;在课内,教师指导学生将获取的菜肴名,按照中国菜肴命名的原则、方法及种类进行分类整理,将其制作成卡片、剪报,或输入电脑;第二课时为“传授知识”——(以语文教师为主)教师从语文的角度去讲授菜肴命名的作用、方法及知识,并将材料绘制成表格,打印成文;第三课时为“运用知识”——(以学生为主,语文和专业教师为辅)这乃是吸引我们眼球的最为重要的一课。其教学目标依然是“通过鉴别、讨论、训练,运用所学的知识为菜肴命名”。理由是它有两个闪烁的亮点可看:首先,可以看看教师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其次,可以看看师生是怎样运用语文知识给菜肴命名的。在这堂课里,我们的二位教师着实把那些精力旺、个性强、脾气怪的烹饪班的学生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实属难能可贵。当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踊跃举手、广开言路,纷纷为三盘菜肴命名,有听课者也颇有兴趣地窃窃说出自个命的菜名。我想:如果单推出第三课时这堂课,先分发已准备好的资料,再由师生、还可邀请听课者一起给三盘菜肴命名,大家畅所欲言,尽情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最后由教师当堂作逐一点评,那么我们可以设想这课堂将会是何等虎虎有生气呵!一个课时不够,还可延续。只有让学生有节奏地放开“吃好吃饱”,让同行们身临其境、忘却听课,那这节课才会令人终身难忘。应该说这堂课还是蛮具有实用性和示范性的,值得好好研究。我们切不可像以往“黑瞎子掰苞米,掰一棒扔一棒”那样,上完一堂观摩课就扔掉。
最后想提点建议:既然眼下烹饪课已经和文化课自由“恋爱”了,那么作为“父母”的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何不顺水推舟让它们结成婚配、早生贵子呢?这个未来的“贵子”,我们暂且叫它为《烹饪与文化》——编一本教材或出一本书,其内容可囊括各个学科,分章分节地写,如:“烹饪与道德”、“烹饪与心理”、“烹饪与会计”、“烹饪与卫生”、“烹饪与外语”、“烹饪与旅游”、“烹饪与诗词”、“烹饪与小说”等等,不一而足。当然,在怀孕期间,“父母”是该抽些人力、供点钱财的,以确保“胎儿”的正常发育。我以为只有生了这个能叫得响、抱得出的“贵子”,才无愧于全国重点示范专业的光荣称号。
教师观点二:俞老师(语文教研组长)
首先,我们应当肯定: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课!当然,这不是一堂完美的课,如果静下心来研讨,可以发现许多问题。诚如虞老师所说,这堂课分三节课来上最好,不过,作为一堂展示课,上课时间有限,只好将三节课的内容浓缩为一节课来上。这正如有人要在一天之内游览完中国的名胜古迹,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事,于是只好游览深圳的“锦绣中华”主题公园,五千年华夏文化、锦绣河山一日尽收眼底,这样亮点多,当然就散了,这种游览的感觉怎能与实地游览的感觉相提并论呢?不过,微缩景观的布局也要非常讲究,每一个名胜古迹的大小、方位、间距都要恰到好处,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堂课也是这样,如果要求完美的话,应该是三个环节的时间安排上以及每个环节的衔接及处理上还值得商榷,有待改进。与其说这堂课是周牟二老师的成功合作,不如说是烹饪组和语文组共同合作的结晶。所以应该从大的方面肯定,从小的方面改进,总结成功的经验,以便今后的推广。
教师观点三:张老师(烹饪专业教师)
我是饶有兴致地听完整节课,没有一种厌倦感,没有一种完成听课任务的沉重感,反而学到了许多知识。凭心而论,我认为是一堂好课。这堂课存在的一些缺憾,的确是事实,但不能抹杀课中的亮点,至少我们的教学改革走出了第一步,年轻教师能有这样的创新精神难能可贵了。真心希望大家应该重视课堂教学,重视这种百家争鸣的科研氛围,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否则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学只不过是昙花一现。
专家观点:张金英(杭州市语文学科教研大组组长,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教研室主任)
感谢杭州市中策职校两位老师带给我们一份美味的饕餮大餐,让人回味无穷。语文课老师与专业课老师同上一堂课这是一种尝试,更是一种创新,它犹如一股春风,带来了另一种清新。职业学校需要一支优秀的亦“文”亦“专”的教师团队,需要进一步改变教学理念、探索教学方法,因此这一改革探索将成为职教界的“样板”,我们相信专业味越来越浓的“新文化课”必定会为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作出贡献!
[我们想说的话]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协同式”教学只是我们实施项目管理教学改革中的一种尝试。尽管在教学内容整合、备课方案、教学配合等方面还有待商榷之处,我们只是抛砖引玉,最终目的是促使我们的文化课教师和专业教师达到知识的融合,让学生能领略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达到专业知识技能与人文修养的有机统一。同时我们希望文化课老师逐步走出传统的教室,而把“操作实验室”、“模拟车间”等作为课堂,甚至走入企业内部……我们愿意做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始作俑者,也期待着明天更加精彩!
[相关链接]
《菜肴命名与语文》一课主要以菜肴命名为基点,运用大量的菜品实例,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和理解餐饮业中的菜肴名称的作用,熟悉其中语文修辞的各种内在关系;通过讨论与训练,掌握运用所学的文学修辞来命名菜肴。全课由“知识回顾”、“菜单分析”、“花式菜命名的文学特色”、“谐音”、“词语典故”、“成语”、“习惯称谓”、“数字”“信息整合”、“实战演习”、“点评时刻”、“佳作欣赏”等多个环节组成,并由一位烹饪专业教师与一位语文教师共同完成授课任务。
精彩片断实录
片断一:
主题:“花式菜肴命名”案例分析
操作:录像情景剧
内容:从两道菜命名引出的一段纠纷:(“金光大道”——清蒸南瓜、“东方明珠”——炒冬瓜球)
教师:语文教师指出菜肴取名的科学性、合理性,专业教师指出在菜名对实际现实中对营销策略的重要性
学生:同学们对案例非常关注,引起讨论和思考,各小组积极踊跃发言,气氛热烈。
片断二:
主题:花式菜命名的文学特色
操作:两位教师“漫谈对话式”教学
内容:讲解菜肴命名的几种方式与语文的关系,重点讲解成语典故的运用
教师:语文教师讲解菜肴命名中“谐音”、“词语典故”、“成语”、“习惯称谓”、“数字”等多种文学特色;专业教师阐释菜肴命名与饮食习俗的关系。
学生:同学们跟着老师设计的思路,仔细聆听,展开讨论交流,并现场向老师提了若干问题,一听课老师说“学术气息很浓!”。最后用一张表格即时测试结束这一环节。
片断三:
主题:“实战演习”环节
操作: 辩论和抢答
内容: 展示部分精品菜肴照片,要求采用不同修辞方法来命名菜品
教师:专业教师介绍照片菜肴的主料、辅料与烹制等,语文教师提示可运用的命名方法。
学生:同学们举一反三,创新设计,除了老师讲授的几种命名方法,“红与黑”、“心有千千结”、“沉默的羔羊”、“花心”等一些名著、电影、歌曲的名字出现在抢答中,引来了一阵阵叫好声,也将整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片断四:
主题:佳作欣赏
操作:菜品与景点图片对应展示
内容:一份《西子风情宴》的菜单名称
教师:语文教师讲解菜单上“西湖十景”和“新西湖十景”的地名文学修辞,专业教师讲解对应于景点的烹饪菜品和风味特色。
学生:同学们从云栖竹径(粽香鳕鱼)、宝石流霞(橄榄鱼丸)、曲院风荷(荷包甲鱼)、九溪烟树(烟熏全鸡)、阮墩环碧(绿色时蔬)、黄龙吐翠(黄油大龙虾)、雷峰夕照(香炸蛇排)、花港观鱼(牡丹桂鱼)等菜名和菜品的欣赏中感悟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慨万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