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两天,也就是5月28日,是传统节日“端午节”。我的第一篇美食博客就教你怎么裹“粽子”吧!很有意思,千万别错过哦!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文•夂》:“葼,敛足也。”义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
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原料:糯米2500克,猪夹心肉1250克,粽叶1000克、精盐、味精、绍酒、姜片、酱油、芝麻油香油适量。
工具:大煮锅、棉线等
质量标准: 粽香喷鼻,入口油而不腻,糯而不粘,咸甜适中,香嫩鲜美。
图示与步骤分解:
1.备米:5斤香糯米,用(温水不能过凉或过热,水温以手感有些热但可以接受)浸泡2~3个小时(中间挠1~2次,以便米更好浸透),用个小簸箕或过滤篮滤干水分。(见图1)
2.备肉:2斤半肥瘦猪肉(瘦肉煮出的粽子口感不爽滑也不够香),把肉切成宽2厘米、厚1厘米、长10~15厘米条状,接下来放入少许精盐、味精、绍酒、姜片、酱油少量、(芝麻油)香油适量等调料并用筷拌匀待用。
3.备粽叶:把粽子叶放水里煮,水开10分钟后即可取出冷水洗净剪两端多余后滤干。
4.备扎线:把棉线剪若干条,每条长约20厘米。腿上(膝盖处)放一条毛巾以备弄湿衣物。
5.裹制:一般有两种方法。三角粽的裹制方法:取两张(均为反面)粽叶一头一尾的反方向重叠(不完全),放入一小碗(约125克)米,用手压实,右手先把外端粽叶往里折叠并向后折去,用棉线扎紧,剪去多余的粽叶即成。元宝粽的裹制方法基本与三角粽相同,区别在于形状与绑线的手法不同:用食指在米中间轻轻划一字,接着是放肉条,再填米盖住肉条。压实后再把外端粽叶往里折叠并向后折去,绑粽子时,先将粽子一端绑紧,再从一端逐一绑向一端以防变形,即可。
6.煮制:绑好后逐一放到锅里,然后放入冷水满过粽子1厘米左右,再以慢火煮上2小时即可(1小时后把锅里上下粽子兑换位置)。








制作秘笈:
1.粽叶的选用:广州人包粽子多用箬叶,选表面光滑软韧的较好。汕头人包粽子多用竹叶,粽子有竹叶的清香味,但要煮软再用。上海等地采用每年大伏天从安徽黄山采下的箬叶,含有特殊的清香味,俗称“徽州伏箬”
。
2.粽馅的调味:咸肉粽要先将新鲜的猪肉用少许味精、白糖、酒、盐、生抽拌匀反复揉擦至调味品渗入猪肉再包。
3.粽子的捆扎:豆沙粽不宜捆得太紧,防止米粒挤进豆沙中,如果煮不透会出现夹生现象。咸肉粽如果用肥猪肉不宜扎紧、松紧适度即可。如果用瘦猪肉就要扎紧,因为瘦肉熟了以后会收缩,粽馅的肥汁会漏入水中,不能保持粽子的肥糯。
4.粽的烹煮:煮粽子一定要水滚以后才落粽子,水要浸过粽面,待重新滚起以后再用旺火煮3个小时左右即可。在煮粽过程中不要添生水。煮好以后趁热取出。
提醒与建议:
(1)包粽子时,最好选用符合“三少一多”(油、少碱、少糖、多纤维)素材,调味料少一点,或尽量以后腿肉或蒟蒻取代五花肉、以板栗取代蛋黄,加入胡萝卜配色,增加粽子的纤维质,或将糯米混加普通大米,增加粽子的纤维;
(2)制作豆沙粽时,建议以“植物油”取代猪油,可降低粽子的热量。豆沙粽”每个热量约含500至600卡,热量在粽子王国中,可以数一数二,因除了砂糖或蔗糖含量较高外,豆沙粽多以猪油炒过,所以热量增加很多。
(3)粽子含有较多脂肪,属油腻食品,高血脂、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食用后,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容易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因而不宜食用。
(4)粽子蒸或煮熟后,能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进食后会增加消化酶负荷,兼之其性温滞气,吃多了会加重胃肠负担,故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最好不食或少食。另外,老年人和儿童以及消化功能较弱者,也应慎食,以免影响消化及正常饮食。
怎么样?够详细了吧?!还有更多精彩等着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