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锋老师是我一直尊敬的"学者型"管理者,他的这篇"博文"耐人寻味,值得推荐!
"前几年,人们热衷于学校硬件建设,现在,已愈来愈接近这样的共识,软体甚于硬体。我认为,学校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源自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校文化。前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曾说,学校的核心是“四大”,大楼、大树、大师和大爱,前两者是硬件,后两者则是软件。对学校而言,教师专业化发展至为重要。教师是天生的(born),还是造就的(made),这本来就有争议,你不能否认教师有天生的成分,像魏书生,就是一个天生的教师,教师这个职业仿佛是为他特设的,他好象也是为教育而生的。有的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天赋的重要性,譬如,人有直立行走的天赋,哪怕一点不教,长大后也会直立行走,牛没有直立行走的天赋,再怎么教也是四脚行走。现在,很多有教书天赋的人出于诸多考虑并没有选择做教师,当然,教师队伍中也有天生的教师,无论是有天份还是没天份的教师,培训总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经过培训,总会有所提高,有所增进。"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基因,是学校的DNA,它规定了学校的身份、特质。现在的学生已很能识别学校的文化类型了,他们已能将不同的学校贴上监狱、地狱、炼狱、人间和天堂的标签。当然,学校可以有自己的文化个性,但有些文化共性是必须具备的,比如:学校文化是宽容的文化,用文学一点的话来说,学校像天空,应该收拢每一朵云彩,不管它是乌云还是白云,学校像大海,应该接纳每一条江河,无论它是浊流还是清流;学校的文化是学习的文化,不读书者无以为师,不读书者无以为生;学校的文化是反思的文化,不同于公共知识、显性知识,教师的个体智慧和隐性知识只能经由反思而获得;学校的文化是创新的文化,因为它是为未来未定型的社会培养人;学校的文化是自由的文化,此乃陈寅恪先生所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这一点上,中小学不如大学,中国的大学不如西方的大学。文化对学校是致命的,本质性的,规章只能规范人的外在的行为,是有边界的,刚性的,文化却能熏陶人的内在德性,是无边界,柔性的。在座的很多是校长,校长领导什么,我认为,校长领导的是文化和价值观,再以之影响教师,郑杰就是靠每周一篇博文,引领教师的思想,实现对学校管理的,就好象教主是通过发经文左右信徒的。"
" 校本培训既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学校两个核心要素的绝佳结合点。校本培训与基于培训机构的培训相比,不仅仅是培训场所的变换,更关键的是培训内容的改变,从以理论为取向转向以实践为取向,从强调普适性知识转向注重地方性知识,培训主体的改变,从“以人为师”转向“互为人师”,培训方式的改变,从讲授为主转向以观摩、研讨、反思为主。校本培训的真正意义在于对一线教师智慧的珍视,对草根教育学的肯定,其实,高手自在民间,英雄不问出处,教育的真正原创力不是来自“庙堂”和“学府”,而是来自“乡间”和“田野”,校本培训喻示了“后专家时代”时代的开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