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17真正的笃实好学者
(2019-05-22 13:58:07)
标签:
佛学教育历史时评文化 |
分类: 古籍阅读 |
【01】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这句话应该是接着上边的“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就跟现在的社会一样,大家都在忙着赚钱,人们早已把学问和道德忘到九霄云外了,针对于这种社会状态,孔子提出了“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的时候总是好像赶不及,更害怕把已经学到的知识给忘记了。
这句话应该是对所有“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学子们说的,在春秋时期那种文化道德体系混乱的社会中,一个有志于道德学问的读书人,应该像前边孔子说的以诗、礼、乐来丰富并巩固自己的学问,消除内心骄与吝的自私私利的思想,并有“三年学,不至于谷”的精心向道的平和心态,真正享受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醉心于学问的愉悦。
不过在现实中涉及了一个什么是真正的学问的问题,现在教育,从高中开始分文科理科,对于文科学生来说“物理化学”这些之前的知识似乎就没有用了,而对于理科学生来说,历史、地理等一些学科知识也就被废弃了,而考大学的时候又会面临专业课的问题,现在的专业五花八门,除了专业以外的学科也都成了白学了,等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很多人会发现,读了十几年的书,似乎所学的大部分知识都是没用的。
所以问题来了,我们如果按照孔子的说法“学如不及,犹恐失之”,那他的成绩很难搞上去,这似乎成了现代教育的宿命,所以现在的大学生每到毕业季都会把焚书当成一个娱乐项目,究其愿意,就是现在的教育完全沦为一种技能教育,不能算是真正的大学,而现在大多数的大学生也达不到成为一个思想成熟、品格高尚,将来能够成为领导社会前进的精英人才。
那么真正的学问是什么?就是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知识,是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与其他人沟通与交往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专业是找到一个为社会贡献自己生命的方向,是自己认定的可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目标和方向。这也是为什么樊迟“问稼”的时候,孔子骂他“小人哉,樊须也(《子路篇》)”的原因,所以现在谈学问,首先是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的一生的学问,其次是专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