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13守住一颗“善心”
(2019-05-22 10:57:36)
标签:
佛学教育历史时评文化 |
分类: 古籍阅读 |
【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在讨论孔子这段话之前,可以先讲讲清末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他曾经被奉为一代商业奇才,生逢清末乱世,晚清政府腐败落后,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全国,导致国家分崩离析,他从一个跑街的学徒出身,凭借挪借钱庄500两银票,帮助王有龄做官,凭借王有龄官场在官场的帮助,胡雪岩也开启商人生涯,办理钱庄,并在王有龄平定太平乱军的时候,利用办理军械、综理漕运机会,掌控了当时浙江财政的近半江山,后来杭州兵败王有龄以身殉国之后,胡雪岩又获得左宗棠的重任,走上官商之路,并依靠湘军的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二十余处,同时兼营药材、丝茶,开办了至今仍在营业的胡庆余堂中药店,操纵江浙商业,成为中国首富,另外协助办理船政,开办船厂,在左宗棠西征时期,更是坐镇上海,帮助采办军械、药材等,并向外国银行借款,从而成为富可敌国红顶商人,不过在他被封官二品之后,最终因蚕丝生意危机加上官府打压,他的商业帝国瞬间崩塌,自己也在品很交加中郁郁而终。
通过胡雪岩的一生经历,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致富过程本身也是官商勾结,所以他最后败落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正如孔子所说的“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之所以说可耻,在于国家混乱不能以自己的财富济民,反而从国家捞取利益,而国家的钱都是来源于民众的,这相当于变相助纣为虐,当然如果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按照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是依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富贵意味着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付出很多,而贫贱则意味付出很少,所以孔子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系统地看孔子的这段话,他教授弟子们的是如何正确地处事。首先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其中的“笃”,现在解释是老实厚道,不过我们看看其本意,是“给马嘴套上竹笼”,这里应该有,专心于学问而心无旁骛的意思,所谓“守死”,有坚持到死亡的意思,就跟曾子临死时候自豪地说“启予足,启予手,诗曰‘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善道”就是“至善之道”,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君子修己学问的至高准则,当然也可以理解成为坚持自己的志向与信念。
其次就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这段话值得斟酌,正如朱熹解释的“君子见危授命,则仕危邦者无可去之义,在外则不入可也。乱邦未危,而刑政纪纲紊矣,故洁其身而去之。天下,举一世而言。无道,则隐其身而不见也”,作为君子在国家危亡的时候,既然做官就没有离开的道理,就跟子路一样,担任卫国大夫孔俚(非孔子的儿子孔鲤)的家宰时候,听说卫国蒯(kui)聩(kuì)作乱,明知回去就会被害,依然赶回卫国,结果被剁成肉泥,但是朱熹接着说,如果本身没有做官,身在国外不回去也是可以的,而在国家混乱的时候,君子洁身自好,应该选择离开,这里我们可以看一下中国的近现代史,从清末开始中国政局腐败混乱,所以很多仁人志士选择出洋留学,有的是为了求学寻找救国之道,有的是为了避祸,所以像孙中山、周恩来、邓小平等在学成之后纷纷回国开始革命,另外也有大批学者一直待到民国甚至新中国成立之后,才选择回来报效祖国,其中是非对错,难以用几句话来说清楚,只能是每个人在现实中慢慢体会了。
最后的“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算是初始结果和贫富观的问题,所谓“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篇》)”,国家安定、政治清明、国家和谐,如果不能拜托贫贱,那是能力的问题,而如果国家混乱,民不聊生,还在守着富贵,不知道济贫为道,那是品德的问题,所以孔子以此为耻。
至于一个国家、政府或企业的“有道”与“无道”,这恐怕需要认真斟酌,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但是为政者需要明白,就是如果自己无道,那么人才也就流失了,如果国家太平安定,就跟二战时期的美国一样,那么全天下的人才都会向你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