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15关雎之乱
(2019-05-22 11:15:18)
标签:
佛学教育历史时评文化 |
分类: 古籍阅读 |
【15】 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论语集注》解释说“师挚,鲁乐师名挚也。乱,乐之卒章也”,不过其中的“乱”,不应该只是音乐结束这么简单,而是音乐结束之后,余音未消、萦绕于耳的那种感觉,就像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不过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解释说孔子这里的“乱”应该含有“乱”的反面意义在内,就是“治”的意思,不知道他的这个解释源自何处,在此不敢苟同,也不敢反驳,暂且当做一家之言听听。
再看孔子整句话,说的是听鲁国的大乐师挚弹奏《关雎》之乐(在古代诗应该都是配有乐曲的,只是现在没传下来)后,对美妙音乐的感叹,但是放在此处,南怀瑾说这是因为时代的盛衰演变中,文化永远是走在最前面,周代王朝的衰乱已经很严重了,所以孔子急于从事文化的复兴来力挽狂澜。
不过我倒是认为,无论天下有道还是天下无道,对于一个“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读书人来说,无论是“现”还是“隐”,都应该努力修养自己的道德学问,不能停止礼乐的熏陶,正如《孔子家语.困誓第二十二》中所记载“孔子遭厄于陈、蔡之闲,绝粮七日,弟子馁病,孔子弦歌。子路入见曰:‘夫子之歌,礼乎?’孔子弗应,曲终而曰:‘由来!吾语汝。君子好乐,为无骄也;小人好乐,为无慑也。其谁之,子不我知而从我者乎?’子路悦,援戚而舞,三终而出”,君子喜欢音乐,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宁静,不会为环境所左右,而小人喜欢音乐,是纯粹为了纵情耳目之欲,另外对于这段话,在《庄子.让王》中记载的比较详细一些,“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颜回择菜,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孔子退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执干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