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12做一个安静的读书人
(2019-05-22 10:53:20)
标签:
佛学教育历史时评文化 |
分类: 古籍阅读 |
【12】 子曰:「三年学,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对于这段话,两个问题需要提前了解一下:
第一,“谷”,这里是“俸禄”的意思,中国历史上对于俸禄的支付方式很多种,在先秦有按“食邑”来计算的,实际上相当于努力,把人跟土地都分给官员作为俸禄(而且可以继承),后来演变成全部采用粮食计算,所以《雍也篇》中有“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就是帮他申请俸禄,另有“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也是给原宪的工资,到了汉朝时期,也是按照粮食计算,所以有“两千石”官员的说法,只是在发放的时候以粮食、绵帛、货币并行,后来在唐朝俸禄制度全部改为货币形式发放了。
第二,“三年学”,按照孔子的意思,系统学习三年应该是差不多毕业的时候了,想一下我们现在九年义务教育,加上高中大学16年才算是毕业,可以看出我们教育的进步确实十分大,不过返回头想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生产力十分低下,一家人劳动能够填饱肚子就不错了,要自己花钱上学三年,也很艰难的,就是五十年代,能够中学毕业的都算是十分有文化的人了,所以在春秋时期“三年学”应该是学问比较高的人了。
理解了上边这两件事,再看曾子这句话,讨论的应该就是学问之道的核心问题了,学习是为了什么?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其实高就高在,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做官,否则只能学学手艺,或者种种庄稼,虽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在封建社会,只有做官才算是进入权贵阶层,而其他的都只能是民,也就是所谓的“下品”了,所以元朝高明在《琵琶行》中有“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说法。就连现在,大部分人学习的目的也是仅限于找个好工作,有个好前程,所以有所谓的“热门专业”,之所以热门就是将来的工资高,收入稳定,而这两年又兴起了“公务员热”的问题,就连大学招生都把就业机会作为条件。
所以孔子才说“读书三年而不想望当官吃俸禄,这是难能可贵的”,之所以“不易得”,是在于这种人才算是真正做学问的人,也就是孔子说的“君子谋道不谋食”,一个真正有志于学问的人,自然不会被俸禄所左右,也不会以俸禄为目的,就像颜回和闵子骞一样,虽然学问渊博,品德卓著,但是终生不仕,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读书就是生活”,把读书做学问作为自己的志向,所以他们才算是真正的“读书人”,在天下有道的时候,他们会接受聘用,为天下人谋福祉,天下无道的时候,藏在家里做做做学问,或教书育人。
而今天,我们自己也要思考,我们读书的目的是干什么?我想如果能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学海无涯苦作舟”就会成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