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泰伯》04临终善言

(2019-01-22 08:57:46)
标签:

教育

历史

情感

时评

文化

分类: 古籍阅读

 

【0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孟敬子就是《为政篇》中的梦武伯,曾经问孔子什么是孝的时候,孔子告诉他“父母唯其疾之忧”,他听说曾子病重后,专门去探望。

曾子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这应该是自然界的一个常识吧,估计是对于生的渴望与留恋,对死亡的恐惧,至于人死之前是不是都是“善言”?这个恐怕很难说,我们看现在世界各地那么多搞自杀袭击的恐怖分子,我们看不到他们有什么善的地方,还有古代那么多贵族、帝王,临死还要拉一些活人陪葬,所以说圣人之言也未必都对,恐怕曾子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情,强调自己后边话的重要性。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其中的“道”应该是一生中需要坚持的道理和做事的原则,也应该是做学问、为官之道,其中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所谓的“动”,应该是调整心态以保持和颜悦色,也就是子贡评价孔子的“温”,做什么事都能保持温和的态度,所以不会轻慢别人,也不会对别人轻易发怒,也就远离粗暴与怠慢,这样也就做到了《中庸》中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能做到“中和”,也就可以做到通达,做什么事都会顺利。

第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端正自己的颜色,包括了着装、表情与行为仪态,不要轻浮,也不要夸张,如同《礼记.表记》中孔子说的“《小雅》曰:‘不愧于人,不畏于天。’是故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则文以君子之辞;遂其辞,则实以君子之德”,君子穿上了君子的服装,还要用君子的仪容来加以文饰;有了君子的仪容,还要用君子的谈吐来加以文饰;谈吐高雅了,还要用君子的道德来加以充实。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虽然说能够“日久见人心”,但更多的是源于最开始时候的印象,对于能言巧辩的人,大家会去交往,但是不见得会有信任感,相反口才一般态度温和、衣着行为得当的人,会应得人们的信赖,这在现代营销学中研究很多。

第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说“辞,言语。气,声气也。鄙,凡陋也。倍,与背同,谓背理也”,说话注意言辞语气,就会远离粗鄙无礼,当然这里的注意应该是“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先进篇》)”,不要轻易乱讲话,讲就要讲到点子上,讲出道理来。

其实这三句话应该就是《礼记.表记》中孔子说的“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甫刑》曰:敬忌而罔有择言在躬”,君子的一举一动,都不让别人感到有失检点;一肇一笑,都不让别人感到有失检点;一言一语,都不让别人感到有失检点。所以君子的容貌足以令人生畏,君子的脸色足以令人畏惧,君子的讲话足以令人信服。《甫刑》上说:‘外貌恭敬,内心戒慎,别人就不会说自己的坏话。

最后曾子说“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如此看来,孟敬子作为鲁国的三大家族之一,掌控者朝政,他去探望曾子,问的应该是为政的事情,而曾子并没有直接回答怎么管理,谈的却是君子日常中应该如何修道,需要重视容貌、颜色、辞气三个方面的修养,作为领导者,做好带头作用最重要,“笾豆”在过去是两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意指具体的管理工作,“有司”就跟现在说的有关部门的意思,按现在的话说,领导关键在于做好表率,就是具体的事情有具体分管的人或部门,理解这句话,最好的一个小故事就是汉朝宣帝时候的“丙吉问牛”的故事,当时丙吉是宰相,他在下乡视察的时候,路上有人斗殴死人,他驱车而过不闻不问,而路上碰到一头牛病了,他却赶快下来查看病牛,为此很多人不解,明明有任命官司,你一个作宰相的人不去管,而一头病牛,却假惺惺地关心,后来丙吉解释说,行人斗殴,有京兆尹等地方官处理即可,我只要适时考察其政绩,有功则赏、有罪则罚,这样就可以了。丞相是国家的高级官员,所关心的应当是国家大事。而问牛的事则不同,如今是春天,天气还不应该太热,如果那头牛是因为天太热而喘息,那么现在的气节就不太正常了,农事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我过问了牛的事儿。

正如尹氏说“养于中则见于外,曾子盖以修己为为政之本。若乃器用事物之细,则有司存焉”(《论语集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