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05忠恕者如是
(2019-01-22 08:59:34)
标签:
教育历史情感时评文化 |
分类: 古籍阅读 |
为政以修己为本
【0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说“友,马氏以为颜渊是也。颜子之心,惟知义理之无穷,不见物我之有间,故能如此”,认为曾子所说的这个朋友是颜回,南怀瑾也同意这个观点,至于朱熹所说的“不知物我之有间”,就是颜回能够潜心于研究学问,而达到物我两忘,物我一体的境界,如庄子说“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一个人能够忘记鞋子已经穿在脚上,带子系在腰上,就会感觉到真正的舒适自由,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谈书画创作时也说“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在创作的时候能够忘记手中的笔和桌上的纸张,尽情于心中所想,就能够达到创作的自由,明朝解缙说的“忘情笔墨之间,和调心手之用,不知物我之有间,体合造化而生成之也,尔后为能学书之至尔”。
至于“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这是学问修养的问题,也是胸怀与气度的问题,就像一个建筑工程师,能真诚地向建筑工人求教吗?一个农业科学家能够虚心向一个农民求教吗?中国文革结束之初,所有的领导和专家对于如何解决农业生产关系的问题,找不出出路的时候,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为中国农村改革吹响了号角,其实很多时候,越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更容易看到问题,更具有改革创新的能力,所以“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不但是学问的问题,也是管理的问题,科学的问题,不能只是装装样子。
“有若无,实若虚”,这跟《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意思差不多,只是老子的道更纯一些,天下之道本来就是“无”,天下的万物本来就是“虚”,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也是佛家《心经》中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只有道德学问高的人,才能看到自己的渺小与狭隘,只有真正有实力的人,才会关注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就像周朝初期三分天下有其二,聚集天下八百诸侯,但是周武王在“孟津观兵”之后,依然认识到自己实力的不足,毅然收兵回师,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外敌,更多的是自己内心的自以为是,不能正视自己。
所以朱熹说“颜子之心,唯知义理之无穷,不见物我之有间”,醉心于学问与天地之道,自然也就忘记了自己的地位、名声、富贵这些外物,也不会在意得失、贫贱与品评,只在乎真知、真理,所以能够做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对外外物、他人的冒犯(特别是领导在遭受下属的冒犯的时候)也不会在意,更不会去计较,这才是真正地做到“忠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