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泰伯》01三让天下

(2019-01-21 13:54:48)
标签:

教育

历史

情感

时评

文化

分类: 古籍阅读

吴太伯的至德

关于泰伯,也被称为吴太伯,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有详细的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他跟弟弟仲雍都是周太王(即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的儿子,因为周太王看好老三季历和季历的儿子姬昌(周文王),按照过去长子继承的规矩,周太王的想法是没有办法实现的,所以泰伯体量到父亲的心情,就带着仲雍一起逃奔了吴地(在当时那里是一片蛮夷之地),而且在吴太伯去世泰伯仲雍回去奔丧时,季历想把王位还给泰伯,而泰伯坚决不受,在吴地带着当地人一起开发江南,被推举为部落首领,成为“苟吴”国,不过他去世的时候,并没有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子孙,而是再次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弟弟仲雍。

所以孔子说了下边的话。

 

【01】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的品德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他三次让出天下,百姓对他的品德没有不称赞的。

作为本章的开篇,与《为政篇》的开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相呼应,只是《为政篇》讲的是道理、理论,而《泰伯篇》则是从实例,从具体的做法上阐述如何为政,所以整部《论语》,看似由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语录拼凑而成,显得散乱,其实是围绕为学、为政、礼制、为仁的角度阐述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并穿插礼记中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与学问。

再看一下孔子对于泰伯的推崇,根本在于他能够“三让天下”,按照朱熹的解释,泰伯不但将天下让给了季历,而且为了不让自己的父亲背上“乱制”的名声,季历没有心理负担,还隐藏自己的踪迹,跑到了那时候还处于蛮夷之地的吴地(据说在现在的无锡),“断发文身”,就是把自己弄成跟野人一样,我们都说“君子坦荡荡”,怎么才能坦荡?就是任何事情、外物都不能迷惑其心,不会受外物的牵绊,其实所有人想一想,我们有时候丢或者被偷百八十块钱都会耿耿于怀,更何况至高无上的权力,一个国家。

泰伯的“弃天下如敝屣,薄帝王将相而不为”,与历史上那些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昏聩君王不同,他在让天下之后,并没有自我放弃,到了吴地之后,依然努力教化蛮众、传播文化,所以有了“苟吴国”,而他礼让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或者避祸逃逸,而是为了成全父亲的心愿,以及国家前途与命运,而且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结果也是很理想,周朝最终在周文王(季历的儿子)以礼治国,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而周武王(季历的孙子),最终克纣灭商,建立了周王朝。

所以孔子称赞他“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并不为过,而他的“至德”也不是用语言所能够表达的,对比白居易所说的“可怜红颜总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还有南朝刘宋新安王刘子鸾年仅十岁,被杀时候说““愿后身不再生帝王家”,而二十年后刘宋顺帝被杀前,也是感叹“愿生生世世再不生于帝王家”,再看一下康熙末年的“九王夺嫡”,父子、兄弟之间相残相杀,可以感受出泰伯“三让天下”的至德,从他们兄弟、父子、祖孙之间的友爱、尊重、礼让,也能看出周朝替换商朝也是必然的。正如《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中所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天下不是依靠武力而争抢来的,就像今天社会上经常推崇,所谓的“商战”、官场斗争、职场斗争,最终的结果都未见得好,曾经多少市场霸主如今以沉入泥潭,多少政治明星沦为阶下之囚,所以还是学学泰伯吧,坦荡一些、潇洒一些,正如佛家所说的“心清净了,世界也就清净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