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尔》37坦荡君子
(2019-01-21 12:40:26)
标签:
教育历史情感时评文化 |
分类: 古籍阅读 |
【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集注》中解释说“坦,平也。荡荡,宽广貌。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程子曰:‘君子坦荡荡,心广体胖’”,君子做什么事都会遵循道理,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心里也就坦荡舒泰了,而小人被物欲所奴役,容易患得患失,所以会有很多担忧,至于程子所说的“心广体胖”,好像有点牵强了,估计颜回、原宪虽然心里坦荡,但未必能够体胖。
就像《学而篇》中所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作为君子不求名,不求利,对于别人不了解、认可自己也不会有不高兴,心中如同一面镜子,有什么可以值得担忧的呢,就像前边孔子被陈司败批评的时候,他不但没有辩驳和不悦,反而高兴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所谓“长戚戚”,其中的“长”是经常的意思,就是心里一直揣着个兔子,安静不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焦虑症”,正如《礼记.乐记》中所说的“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惑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人生下来就是安静的,这是人的天性,而后天受外物诱惑而内心产生变动,这是本性遭受了诱惑,人因为内心的欲望也就有了好恶,内心好恶之情不加节制,加上外物的诱惑,如果不能自我反省,那么天性也就会丧失了,也就产生了患得患失的情绪,就像《阳货篇》中孔子所说的“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