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尔》34弟子们没有学到的东西
(2019-01-21 12:35:44)
标签:
教育历史情感时评文化 |
分类: 古籍阅读 |
【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这里的“圣与仁”应该是《孔子家语.五仪解》中所谈及的“圣人”和“贤人”,朱熹解释说“圣者,大而化之。仁,则心德之全而人道之备也(《论语集注》)”,正如前边说的“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圣人与仁者是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是常人所难及的,也是很难见到的,所以孔子说“则吾岂敢”,那我怎么敢当。
“抑”,应该是连词,有转折的意思,虽然不敢奢望达到“圣与仁”的高度,但是自己并不是望而却步,而是“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这是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自己努力去作为(就是向圣与仁的方向而努力)而不会厌倦,第二件事是宣传推行,以“圣人之道,仁者之行”去教诲别人而不知疲倦,后边的“则可谓云尔已矣”,是孔子的自谦,《论语集注》中引用晁氏的话“当时有称夫子圣且仁者,以故夫子辞之。苟辞之而已焉,则无以进天下之材,率天下之善,将使圣与仁为虚器,而人终莫能至矣。故夫子虽不居仁圣,而必以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自处也”,孔子虽然自谦达不到仁圣的高度,但也以“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来影响他人,作世人的表率。
这后边的公西赤,就是《雍也篇》中提及的“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其中的子华,他对孔子的谦虚说“这正是我所不能做到的”,其中“其”代表的含义有两层,第一层就是孔子的“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积极行道的态度和做法,就像《尚书.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这种每天勤勤恳恳,不敢贪图享乐的“克己”功夫,不是普通人所能做到的;第二层意思是,孔子既然已经取得了那么高的成就,成为世人的楷模,但是能够不骄不躁,依然保持谦虚谨慎的心态,也不是普通人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