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尔》31陈司败的疑问
(2019-01-18 16:22:01)
标签:
教育历史情感时评文化 |
分类: 古籍阅读 |
【31】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关于其中的两个人,《论语集注》中有“陈,国名。司败,官名,即司寇也。昭公,鲁君,名裯。习于威仪之节,当时以为知礼。故司败以为问”,巫马期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中记载“巫马期,陈人,字子期,少孔子三十岁。孔子将近行,命从者皆持盖,已而果雨。巫马期问曰:‘旦无云,既日出,而夫子命持雨具,敢问何以知之?’孔子曰:‘昨暮月宿毕,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以此知之’”。
这段话是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知礼吗?孔子回答说,他是懂礼的,在孔子走了之后,巫马期进去跟陈司败见面,陈司败说“我听说君子不偏袒人,难道君子也偏袒人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一位夫人,因为是同姓,所以讳称她为吴孟子。鲁君这样做如果都算是懂得礼的话,还有谁不懂得礼呢?”这里面的“党”是取的本意“不光明,作弊”,说孔子在外边偏袒他自己的国君,这有失君子坦荡的作风,至于其中的“同姓不婚”的礼节问题,应该是周礼中的规定,看来古人也十分重视优生优育的问题了,现在因为人口流动和独生子女的问题,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不是很重视了,我记得过去有“五服之内”不结婚的说法,也就是同族五代之外就不算事直系亲属,可以结婚了。
巫马期听了之后,回去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回答说“我孔丘算是有幸,一旦有了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当然对于这段话,仔细品位也很有意思。
第一是孔子应该知道鲁昭公的这件事,但是陈司败是一个外国的使者,毕竟算是外人,所谓“子不言父过”,作为鲁国人,孔子不能四处宣扬这种有损鲁国形象的事情,毕竟每一个国家都会有问题,国君犯错误也在所难免,只要在大面上做的合适,也就算是知礼了,就跟我们现在说中国政治到底好不好?至少国家现在强大了,经济发展了,而且越来越重视民生、民意和民权的问题,所以我们作为中国人,不能说不好,可从外国人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贪腐依然严重,法治建设还不完善,所以国外的批评声音一直没有停歇,这就跟陈司败批评鲁昭公娶吴孟子这件事一样。所以孔子说鲁昭公“知礼”,是作为鲁国臣民应该守的本分和礼节。
第二就是孔子听到陈司败批评他“偏私”之后,孔子没有辩驳,而是很高兴,毕竟作为一个道德修养、地位很高的人,即使自己犯了错,也很少能够听到批评的声音,过去黄帝自称“孤家寡人”,就是现在的官员、成功的企业家,与基层的人见面的机会很少,而碰到的大多是阿语奉承之人,所以能够听到别人的批评是十分难得的事情,而能够敞开胸怀接受别人的批评更是难得的品质。对于大部分人,在听到别人的批评指责的时候,要么暴跳如雷,要么百般辩解,或者不以为然,这样慢慢地也就没有人给你提意见了,所以虚心听取其他人的意见恐怕也只有君子才能做到,正如朱熹在《论语集注.学而篇第一》中点评说“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