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尔》30仁很近便
(2019-01-18 16:13:32)
标签:
教育历史情感时评文化 |
分类: 古籍阅读 |
【30】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接着上边的“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修仁求道要看的是自己的主管意向,人只要能够严以律己、勤学修身,那么也就能够慢慢接近于仁德了,正如《礼记.表记》中所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要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根本在于端正自己的心思,使自己求道向仁之心真诚,如此则自己的学问修养也就会日新,所以孔子说仁道很远吗?我想要达到仁,仁就来了。
这跟佛家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思一样,所谓的佛、道与仁,其实在于自己的内心,这就是中华文化中所说的“大道至简”,所有的事情并没有那么复杂,所复杂的只是环境扰乱了人心,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所有人小时候都会唱《一分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的说了声叔叔再见”,捡到东西归还失主或者公共部门,这种事小孩子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做,但是长大后,就难说了,会考虑很多很多的事情,如同《礼记.乐记》中所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惑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本来生下来,内心一片洁净,收到外物的诱惑而产生好恶之情,喜欢的东西就会拼命去索取,厌恶的东西就会想办法毁灭,人性也就被外物所左右了,就像我们说的“人变成了金钱的奴隶”,所以《道德经》中把婴儿的无知无欲纯洁自然作为修道的至高境界,并反复地强调“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道德经.第十章》)”,而且强调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在于回归婴儿的状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并强调“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所以南怀瑾解释说:仁义并不是摸不着、看不到、很高远的。只要在观念上引发仁慈心,去爱别人,有一点爱心存在,就是仁爱的道理,就可达于仁道,不要去向外驰求。程颐解释说“为仁由己,欲之则至,何远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