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尔》23天生之德
(2019-01-15 21:16:36)
标签:
教育历史情感时评文化 |
分类: 古籍阅读 |
圣人之德行
【23】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颓其如予何?」
先说一下桓魋,他是孔子弟子司马牛的哥哥,宋国人,主管宋国的军事与行政,后来权势欲急剧膨胀,因作乱而酿成了大祸,导致家族败落,所以在《颜渊篇》中“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认为自己有桓魋这种兄弟而感觉到耻辱。
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这句话的背景,“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至于为什么要拔树,在《凤凰财经》中有一篇《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认为“孔子途经宋国,并未进入宋都,他们一行人只是在荒郊野外的一棵大树下稍作停留休整,并与弟子们讲习礼仪。桓魋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派人前往监视,并命人拔倒大树,对孔子等人实施驱离”,所以,所谓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是后人的推断。
至于这句话,我们除了看故事之外,更需要从孔子的言行中学习如何做人做事,从孔子周游列国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其面临的困难和危险重重,就是生死之间的事也有好几次,《孔子家语.在厄》篇有系统的论述,值得认真看看: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乃召子路而问焉……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才也。君子博学深谋而不遇时者,众矣,何独丘哉?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为之者,人也;生死者,命也……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不必其能容。今不修其道而求其容,赐,尔志不广矣,思不远矣。……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叹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从上边的故事中,我们也能了解孔子为什么会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还有就是在匡地被困时,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章丧斯文也。後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篇》)”。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碰到自己无能为力的绝望时刻,或者落入四面楚歌的境地,或者孔子所面临的超越人所能承受能力和想象的极限,这时候我们会怎么做呢?是不是如困兽一样,或者如没头的苍蝇而四处乱撞,能够像孔子一样,“慷慨讲颂,弦歌不衰”吗?所谓“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有时候说说容易,但是要真正能够做到就太难了,更多的人在这种绝望的时刻,见到一线光芒就会伸手去抓,见到一丝缝隙就想钻出去,这个时候想要坚持原则与道义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