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尔》15求仁得仁
(2019-01-07 22:16:35)
标签:
教育历史情感时评文化 |
分类: 古籍阅读 |
【15】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这句话中也存在了一个两千多年的悬案,需要我们有所了解。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曾经多次到卫国,而且孔子鲁国和卫国的渊源很深,国情相似,所以对卫国文化比较赞赏,在《子路篇》中有孔子的话“鲁卫之政,兄弟也”,还有“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认为卫国的实力比较好,人口也多,礼制文化基础也比较好,在《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中记载路上遇到送丧者的事“孔子在卫,卫之人有送葬者,而夫子观之。曰‘善哉!为丧乎,足以为法也。小子识之。’子贡问曰:‘夫子何善尔也?’曰‘其往也如慕,其返也如疑。’子贡曰:‘其若速返而虞哉?’子曰:‘此情之至者也,小子识之,我未之能也。’”但是当时卫国的政治比较混乱,卫灵公虽然依靠仲叔圉、祝鮀、王孙贾三人,能够保持国家正常,但是他宠幸南子、宋朝,而导致宫廷矛盾尖锐、斗争比较激烈,所以在卫国的时候,他曾发出“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的感叹,另外他在卫国的关系比较多,跟蘧伯玉等士大夫阶层交好,子贡、子夏等都是卫国人,而且后期他的弟子中有像子贡、子路、子羔都在卫国做官,而且很有影响力。
这里的悬疑点在于冉有的问题“夫子为卫君乎”,其中“为”是多意字,一个是“为了”的意思,就是老师来卫国是不是为了帮助卫君?是不是来做官的,第二个意思是“成为,变成”的意思,这就严肃了,就成了冉有认为孔子到卫国的目的在于取代卫灵公,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孔子带着三千弟子,算是天下第一大帮派了,而且这些弟子都不是吃素的,有搞外交的,有管军事的,还有搞管理的,搞文学的,况且他的关系盘根错节,另外从孔子的经历来说,到处寻求发展机会,四处碰壁,而且他的年龄也大了,再不做出点成就来,也就没有机会了,所以他要取代卫君不但有这种能力,而且有这种动机。
对这件事,冉有之所以问,恐怕还是希望孔子能这么做,所以子贡也没有底,于是他说“我去问问看”,不过子贡的提问比较有技巧,他没像冉有那样直接问,而是很巧妙地问“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在前边我们曾经说过,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两个人把国君之位互相礼让而成就贤名,所以冉有问的“为卫君”应该是取代卫君的意思,而子贡接着伯夷叔齐之名,一是探问,二也是有劝谏的意思,因为他也算是通过提问给孔子下了一个套。
我们接着这个故事,孔子听到子贡的问题后,回答说“这两个人都是古代的贤者呀”,于是子贡接着问“他们会有怨悔吗?”毕竟这俩人最后因为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孔子这时候应该听明白子贡的问题了,所以回答说“求仁而得仁,又有什么可怨悔的呢?”听到这个答复之后,子贡也放心了,所以出来跟冉有说“老师不会那么干的”。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子贡确实说话比较巧妙,不愧被孔子赞赏说“赐也达(《雍也篇》)”,另外也能看出孔子的追求,正如上面所说,不在权位、富贵,而在于“道”,在于“求仁”,所以能够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当然也有人认为子贡是用伯夷叔齐的让国,对比卫灵公父子兄弟争夺王位的事情,《论语集注》中,朱熹就解释说“卫君,出公辄(卫灵公小儿子)也。灵公逐其世子蒯聩。公薨,而国人立蒯聩之子辄。于是晋纳蒯聩而辄拒之。时孔子居卫,卫人以蒯聩得罪于父,而辄嫡孙当立,故冉有疑而问之”,真实情况不好说,子路最后因为帮助卫出公而砍成肉泥,所以历史问题还是交给历史的好,我们明白孔子“求仁得仁”的教诲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