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述尔》14三月不知肉味

(2019-01-07 22:15:37)
标签:

教育

历史

时评

文化

情感

分类: 古籍阅读

14】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顺接前边的话,孔子对于斋祭、战争和自己的疾病十分谨慎,而且对于财富的事情强求,那么他的追求是什么呢?

下边这几句话或许会给出答案。

他在齐国的时候有幸听到韶乐,听完之后三个月都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并且感叹说“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可以达到这种程度!”关于这件事,《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说的是孔子学了三个月的《韶乐》,学习期间都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

那么《韶》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能够有如此大的魅力呢?在《八佾篇》中孔子曾经说过“尽美矣,又尽善也”,相传是上古虞舜制作,主要是用以歌颂示范为帝的德行,从内容可以看出,其宣传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歌颂民族团结、一派太平,民众安居乐业、家庭幸福的美好景象,所以历来被称为“中华第一乐章”,只可惜如今已经失传。

孔子之所以能够三月不知肉味,这是一种精神升华的最高境界,自己的心境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这就像我们碰到焦虑的事情时候,或者过度沉浸在某件事中时候,也会茶不思饭不想一样,属于精神的极度专注,在《礼记.乐记》中有“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而《韶乐》是政和之音,使人们心境平和,受先王之道的感召而向善守礼,无论是其中的先王之道,还是乐音对于人心的感召,都是孔子所追求的,所以不单纯是沉浸在乐曲的美,还有自己学问修养的提升,这就跟武侠小说中所说的“闭关修炼”一样,通过一曲《韶乐》,让自己原来没有想通的地方,想通了,曾经明白的事情更加系统成熟了。正如《礼记.学记》中所说“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音是发自于人心,乐里面传达着伦理道德,所以光能听到声,不知道其中的含义内容的,只能算是禽兽,知道内容曲调,但是听不出其中的伦理思想与精神表达的,只能算是一个普通人,就跟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愿意听歌、唱歌,有些人听得很多,唱的也还行,但是大部分人只是图一个乐和或为了发泄,听不出其中伦理道德的对错是非,分不出好歌坏歌,更容易陷入那种靡靡之音而不觉,所以不算是知音者,而孔子作为一个真正“知音”的君子,所以他之所以三月不知肉味,恐怕是因为自己的精神上与虞舜,上古先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受到了很多的教诲和启发的原因。

所以《史记》中加上“学之”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放进本章中,也强调了孔子的追求不在于显达、富贵,而是“志于道”,后期的删诗、提倡礼乐,有可能于此有关,受到《韶乐》的点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