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尔》11老虎过河
(2019-01-06 22:50:13)
标签:
教育历史情感时评文化 |
分类: 古籍阅读 |
【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这算是一个有情节、有人物的小故事,孔子先是夸奖了颜回,然后批评了子路,很简单,不过其中关于处事的道理,很值得我们思考、斟酌。
首先孔子称赞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与这句话类似的,在《公冶长篇》中,孔子评价南容和宁武子的时候也有过类似的话,“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说南宫敬叔这个人在国家有道的时候不会被废弃,能够被任用,在国家无道的时候,也不会遭受陷害和杀戮,而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国家有道的时候能够发挥他的智慧,国家无道的时候就显得很愚蠢,他的聪明可以被人所赶得上,而他的愚蠢是别人无法赶得上的,但是这里孔子用的是“行”和“藏”两个字,我想不单纯是当官和隐退的问题。
其实我们可以看看孔子和颜回的经历,孔子不是没有得到过重用,从阳虎逼着他出任小司寇,然后鲁哀公时期他担任大司寇,权位可以说是很高,但是他并没有安于权位,一上台就开始推行“堕三都”计划,为了恢复周礼,对鲁哀公都忌惮的三大家族悍然出手,不过最终失败,而且被逼的流浪异国,同样在流浪期间,孔子实际上并没有停歇下来,不但四处求职,而且广受门徒传播自己的学问、思想,这应该就是孔子的“藏”吧,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而颜回从来没有出去任职过,但是他却没有停下来研究学问,不但自己努力修养学问,而且开始讲学,甚至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甚至为了整理《易》而劳累致死。所以《论语集注》中尹氏说:“用舍无与于己,行藏安于所遇,命不足道也。颜子几于圣人,故亦能之”,是不是被起用,对自己来说并没有什么,所以自己也不会去可以追求,或者躲避,至于行藏都会安于际遇,命运的问题不足以叙说,而颜回的品行几近于圣人,所以能够达到这个要求。
所以孔子这里的“怎么行,怎么藏”是很值得细细品位的人生大学问。
其次是在子路说“你要率领三军,除了我还能带着谁呢”的时候,孔子批评他说“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所谓的“暴虎”,就是疯狂、愤怒的老虎,“冯”的本意是“车马依托冬日硬实的冰层通过平时不能通过的河湖”,连起来就是形容子路有勇无谋、鲁莽冒险,而孔子说,这种人不值得一起共事,这也提醒我们,选择共事伙伴的时候,也需要注意,这种人顾头顾尾,很容易把其他人带入危险境地。
第三就是,孔子提出“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其中“惧”的本意是“鹰隼攫取的眼光令人生畏”,其中包含了警惕与谨慎,是对所面临事情的保持敬畏,有了这种敬畏之心,所以才会认真思考谋划,然后事情才会成功。
所以从整句话来看,孔子谈的是怎么处事和做事,如《论语集注》中谢氏解释说:“圣人于行藏之间,无意无必。其行非贪位,其藏非独善也。若有欲心,则不用而求行,舍之而不藏矣,是以惟颜子为可以与于此。子路虽非有欲心者,然未能无固必也,至以行三军为问,则其论益卑矣。夫子之言,盖因其失而救之。夫不谋无成,不惧必败,小事尚然,而况于行三军乎?”孔子在批评子路的同时,也是针对于他的性格特点,提出自己的教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