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尔》03德之不修
(2019-01-05 22:16:01)
标签:
教育历史情感时评文化 |
分类: 古籍阅读 |
【0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集注》中“尹氏曰: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见善能徙,改过不吝,此四者日新之要也。苟未能之,圣人犹忧,况学者乎?”,其中是从孔子自谦、自省的角度来看孔子的这句话,所谓的“修”就是改造自己,就像我们知道帮助他人是一件好事,但是碰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而无动于衷,那么懂的这个道理又有什么用处呢?至于学问、知识,只有能够给别人讲出来的时候,才算是真正学会了、懂得了,在《为政篇》中孔子也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对知识的掌握只有达到能够“知新”的程度,才算是真正明白了,也就能够教给别人了,所以在《礼记.学记》中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而通过教给别人才会发现在其中的困惑,知道不足之处,才能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知道自己的困惑,才能继续钻研,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中的“学学半”,就是教学和学习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第三个方面我们学习知识,了解人间的善美正道,是为了去靠近的,而看清自己的错误和过失就需要立即改正,这才是一个人能够自我成长的关键,孔子之所以忧虑,在于担心自己的不能“自新”。
当然,看着句话还有一个角度,就是看整个社会,人人不修品德,国家不懂得怎么教育百姓,正义被抛到一边,知道错误却明知故犯,这成了当今社会的同病,作为一个崇尚古代“大同社会”的学者、有志之士,孔子也应该担忧,这应该也是孔子推行民间教育的原因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