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尔》02默而识之
(2019-01-05 21:57:21)
标签:
教育历史情感时评文化 |
分类: 古籍阅读 |
【0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这句话应该是接着上边一句话说的,“默”的本意是“夜色中,犬黑不吠,则无声无形,悄然靠近也无法发觉”,而“识”的本意是“辨认、指称武器的归属或来源”,这里孔子说的是自己学习先古圣贤学说时候的方法,默默地记住,所谓的“识”是牢记、掌握,把这些学说、知识融入自己的思想,这句话细细体味,其内容很丰富,我跟人聊天的时候,总是会说起最近读过那些书,每次都会带着炫耀的思想把自己看过的书介绍给别人,其实自己并没有记住几个字,就像我说读过《红楼梦》一样,虽然看过几遍,但是对于其中的很多内容并没有理解,更何况说是掌握其中的知识,包括读《资治通鉴》也是如此,甚至没有完整读完一遍,更何况很多地方并没有读明白,但是我会说自己读过,我想很多人都犯过如此的毛病,这其实就是自夸,也是做学问的大忌。
“学而不厌”,是对学问的兴趣与渴望,就跟前边说的“信而好古”一样,因为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所以十分渴望学习先人的知识和学问,“诲人不倦”,也算是对学问和知识的笃信,孔子说“对我来讲还有什么事呢?”很轻松地表达出自己“述而不作”的态度。这也是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的真实写照。没有刻意和勉强,而是对于学习本身的乐趣。
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有子贡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孔子的这句话,“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 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他认为孔子能够勤学不厌是智慧的体现,而教诲别人感觉不到厌倦,是他仁的表现,这也算是子贡的“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