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雷明
雷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377
  • 关注人气:7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雍也》29中庸之为德也

(2018-12-30 10:19:34)
标签:

教育

历史

情感

时评

文化

分类: 古籍阅读

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这是《论语》中首次提及“中庸”依次,程颐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自世教衰,民不兴于行,少有此德久矣”,所以这里的“庸”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平庸、没有才华的意思,而是他的本意“用泥土夯筑的护城墙郭,是最早的长城”,这里表示长久持续的,而这里孔子感叹,世道礼崩乐坏,百姓们都不愿意按照中庸之道而行了,所以这种道德缺失很久了。

另外,《礼记》中的《中庸篇》是专门讨论中庸之道的,而且是儒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有一句跟本段很相似,“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十三经注疏.卷五十二》中解释这句话为“‘子曰中庸,其至矣乎’,前既言君子、小人不同,此又叹中庸之美,人寡能久行,其中庸之德至极美乎!‘民鲜能久矣’者,但寡能长久而行。鲜,罕也。言中庸为至美,故人罕能久行之”,强调的是中庸之德是世间最为美好的品德,但是人还少能够坚持。

至于什么是“中庸”,《礼记》的开篇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按照《十三经注疏》中的解释,《中庸》是记述“中和”之道的作用,认为“庸,用也”,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创作的,以昭明孔子的品德,所以里面把“中庸之道”认定为天下的核心,就像南怀瑾说《易经》中强调,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同时所有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变化的对立面就是不变,这个不变就是“中庸之道”,所以也有人认为所谓的中庸之道也就是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的“道”,所谓的中庸就是源自于人类天性的“中和”。

不但是孔子感叹,如今之所以出现国学热,应该也是人们思念先古的这种美好品德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