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最美的双鱼穿带背壶---辽契丹秘色釉青瓷契丹文双鱼图穿带背壶对壶考释图说

标签:
契丹历史文化文字收藏 |
分类: 泉痴山人原创文章 |
历代最美的双鱼穿带背壶---辽契丹秘色釉青瓷契丹文双鱼图穿带背壶对壶考释图说











该壶小口有两节竹节状凸起,第一节内螺旋紋似为壶盖所留。壶体从壶肩开始呈水滴状造型直至壶圈足。壶圈足呈喇叭状,内外均满釉足底现火石红。肩及下腹对称设置桥式穿带钮,,钮鼻装饰仿皮具铆接的砲钉纹,穿钮间附凹槽以利于皮条服帖稳固。壶体设计外圆内平扁形、外圆部由两条大张鱼口直立状大鲤鱼相对装饰,尾鳍伸入圈足墙成为墙饰。鱼饰渾然天成,双鱼活泼有趣。鱼饰背面光滑平整贴身部,分,两壶上下各镌两个“契丹胡书”大字:汉译为:“日月”、“契丹”;“万世”、“永存”。(见图05-09)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信仰了‘日月神教’(.摩尼教)的契丹国,必将世世代代永远傲立东方。”
此壶契丹字的内容反映了以耶得阿宝机为首的大部分契丹人信奉“日月神教”的狂热,和部分信徒对“日月神教”虔诚信仰。这种狂热只有在神庙中才可以抒发。所以,我相信这对秘色釉青瓷契丹文双鱼穿带背壶,应是辽契丹“日月神教”神庙“开皇殿”的祭祀之物。烧造时间约在915年前后,工匠系唐御窑厂流落至契丹的工匠。此壶烧造早于北宋建立59年,可见北宋之前的契丹民族已经将穿带瓶大量应用在生活之中,且有非常成熟的制式。
此壶最大的特点是其适于摆设。这是随着契丹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一部分由日常生活用品演化为陈设瓷,如官窑中足墙穿孔的穿带瓶,细颈口便于塞堵防止挥发及外溢等形态的稍然变化。逐渐演变成既适合行进中携带,又益于摆放和悬挂的品。这类产品的优化带动了辽国域内缸瓦窑、上京窑、东窑、耀州窑出产的穿带瓶及盘口瓶产品质量的提高。根据契丹人活动范围广阔的半农耕、半狩猎、半游牧的生产方式,以及多年制瓷业的实践总结,契丹人深刻认识到如何使穿带瓶等大量生活用瓷更贴近科学实践,在揉和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有别于“契丹民族瓷”之外的“汉式契丹瓷”的迫切需求。契丹秘色釉青瓷由此庭运而生。
秘色釉青瓷契丹文双鱼穿带背壶是一对祭祀摆设器具,无论从用材,用釉都与它瓷不同。一改传统青瓷的青绿色,呈现出一种以偏绿色为基调的青瓷。此釉色,犹如辽阔草原中天边的天青色,具有一种清淡、平静、优雅的美感。辽代官窑天青釉和淡天青釉瓷创烧时间大约就在此带瓶产前后,笔者以为它的肇始应和太祖时吴越国频繁使辽有关。使辽团带来大量越窑瓷精品、技术与工匠,使辽代官窑逐渐掌握了越窑青瓷和秘色瓷的烧造技艺,从而创造出天青釉青瓷新品种。这种特殊色釉的秘色釉青瓷的产生,使辽秘色青瓷又增加了一个新品种,在青瓷五彩斑斓中又增添一抹天青色的笑靥,从中绽放出历代最美丽壮观的秘色釉青瓷契丹文双鱼穿带背壶这样一朵奇葩,为已被抹黑的契丹制瓷史带去一缕光亮。
泉痴山人裴元博2022年4月9日于北京京东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