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peiyuanbo448
peiyuanbo448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6,319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汉字存在“同声相求”规律的根源(改写)

(2021-01-28 16:24:26)
标签:

转载

 

训诂学先秦时代就已存在《尔雅》成书于战国末期,就是一部训诂学著作后来儒家体系训诂被归入“小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相对应作用类似于今天中小学语文》,就是辨析字义和读音。

文字都有字形和读音两个要素,故训诂可分“形训”和“音训”声训两部分,前者研究字形演变,后者注重读音以辨析字义。

古人早已发现汉字有“同声相求”的特点,可以用读音相同的另一个来注释含义,这也叫作“转注”。例如《论语正义》:“论者,伦也,纶也,轮也,以此书可以经伦世务,故曰伦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这四个字:读音相同,含义也相通。

“礼者,履也。天,颠也旁,溥也从中可知,即使没有共同的声旁,如“礼”和“履”,只要读音相近,所谓“音近义通”有时也可以互相解释。但这到底是为什么?

许慎《说文》中已广泛使用“音训”方法,“晋,近也。”“死,澌也。”但集音训之大成,应是汉代刘熙《释名》例如:

贪,探也,探取入他分也。”“月,阙也,满则阙也。”“勇,踊也,遇敌踊跃欲击之也。”“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润也。”“髲,被也,发少者得以被助其发也

上述这些所谓的“音训”,很大一部分是穿凿附会和牵强臆断后世因声求义编辑各种韵书开辟了一条道路。

古人虽已发现汉字有“同声相求”或曰因声求义的一些特点,并没有发现其内在规律,更没有发现根源之所在,没有任何一条可供验证的理论被终结归纳出来,可以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汉字为什么可以“同声相求”呢?就因为是先有观念而后有文字,它们都从同一个“基本义”(本字)中引申而来,属于“同源字”,它们都指向同一个属于宗教信仰的图腾符号。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现举“豕”为例详细论述之。

笔者已经指出,原始苯教中有三个最为重要的图腾符号或曰神灵形象,即野猪、猕猴和乌鸦。野猪“豕”是天父之形象,猕猴“弥”是地母之形象,乌鸦“乌”是沟通天地的中介,也是原始苯教的代名词。“豕”排在了第一位,其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

在古汉字中,由“豕”引申而来的雅言字非常多,并且都非常尊贵和重要,例如:

帝王的统治叫“司”(不过是“豕”的同名异写而已!)

帝王被下人所杀叫“弑”;

帝王之国被人夺去叫“失”;

帝王世系的开头叫“始”(因为“豕”就是天父的代名词)

帝王不断继位叫“世”;

帝王的仪式排场叫“肆”;

帝王赌咒发愿叫“誓”;

帝王专用青铜矛叫“鍦”

帝王的军队叫“师”(从野猪的勇猛习性中引申出来)

帝王的占卜叫“筮”;

帝王派遣的人叫“使”;

帝王给予的叫“施”;

帝王专用颂歌叫“诗”;

帝王的族徽名号叫“氏”;

帝王的传承记录叫“史”;

帝王的子孙叫“嗣”(特指经过册封的子孙)

帝王的女儿叫“娰”;

帝王公开供奉的东西叫“示”;

帝王举行的祭礼叫“祀”;

帝王献祭的场所叫“寺”;

帝王放祖先神位的石匣叫“祏”;

帝王的权威叫“势”;

帝王的背影叫“恃”;

帝王的威势叫”;

帝王追封的名号叫“谥”;

帝王的偏好叫“嗜”;

帝王身上的点缀物叫“饰”;

帝王的武将叫“士”;

帝王给予的官位食禄叫“仕”;

帝王的查看叫“视”;

帝王的暗中察看叫“伺”;

帝王的政务叫“事”;

帝王的居所叫“室”;

帝王驾马车出行叫“驶”;

帝王的暗自考虑叫“思”;

帝王的专用神兽叫“虒”;

帝王的猛兽叫“兕”;

帝王仓库中的钱财叫“实”;

帝王马车前的横档叫“轼”;

帝王驾车的四匹马叫“驷”;

帝王的遗体叫“尸”;

帝王的大小便叫“屎”;

帝王遗体临时安放地叫“肂”;

帝王的女性祖先叫“姼”(帝王妻妾众多“女+多”)

帝王用牙啃咬叫“噬”;

帝王所吃的东西叫“食”;

帝王吃东西叫“饲”;

帝王专用的东西叫“私”;

帝王放下负担叫“释”

帝王所赐福分叫“禠”;

帝王宫中打杂使唤的人叫“厮”;

帝王身上灰尘被擦叫“拭”;

帝王记得的叫“识”;

帝王规定榜样叫“式”;

帝王在宫中守候叫“伺”;

帝王的等待叫“俟”;

帝王的呼喊叫“嘶”;

帝王设立的买卖场所叫“市”;

帝王走去叫“适”;

帝王死去叫“逝”;

上述这些雅言字都从“豕”这个基本义中引申而来,故有共同的读音。注意,它们并没有共同的“声旁”,只是基于共同的以“豕”为帝王天父之形象的原始苯教观念,故是“先有观念而后有文字”可靠佐证。

上述这些同源字最初都是帝王、贵族们专用的,因此都带有威严、庄重之类的含义,后来才慢慢变成了普通人也能使用的词汇。

汉字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这样一部不断引申,由少到多,同源词不断丰富的历史。《康熙字典》搜罗到的古汉字达47000个,可谓海量,但撇开声调,按照读音分类的话,大约只有400余个不同的读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古汉字几乎都是从为数不多的“本字”中引申出来的。

这些“本字”的读音原本都来自古羌藏语,即来自多音节的古代阿尔泰语,到了汉语中就单音节化了。因为它们原本都是“词根词”,是没有词性的,当向动词、形容词、状态词等多方面扩展后,字义自然就变得越来越精细和专业,但含义始终是相通或近似的。

对此我们可以看看金文“始”和“嗣”,看看古人怎样用“会意”的方式,各自表达一个神圣含义:


[转载]汉字存在“同声相求”规律的根源(改写)
    

金文“始”和“嗣”的不同组合方式

 


金文“始”由表示帝王的“后”与表示皇后的“母”组成,本义指王族的血缘源出。金文“嗣”虽然来自同一个读音,但构造方式大不同,它由表示帝王的“后”,表示册封的“册”,表示王子的“子”,表示昭告天下的“口”,四部分组成,本义指册封过的王子,古代帝王通常都有许多儿子,只有册封过的才有帝位继承权。

由此可知,华夏文明起源的“一元性”(青藏之源),反映在华夏文明的每一个方面,即使是最为微观的造字方式中,也是体现着的,只是还从来没有被发现过而已。

人类是一种由观念支配的动物,不仅社会形态是观念的产物,即使语言文字的发展过程中,也是先有观念而后有文字,而不是相反,古汉字也不过是古人宗教观念的一种投射。奥地利语言学家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也说过:对象世界是通过语言的方式投射到人的思维之中的

世界上的文字皆因统治者的需要而产生,古汉字随着大规模奴隶制国家的诞生而出现,最初只是极少数人的专用品,普通大众是不能染指的,到后来才慢慢成为普通人也能享用的东西,而这就是文明起源的奥秘之所在。

收集在《康熙字典》中的古汉字很大一部分是异写字,这种同名异写是很容易出现的,由于没有赋予新的含义,最后就成了一种死字。

有人会疑问:汉字的特点是有声调,你怎么把声调都忽略了呢?笔者的回答是,在汉字溯源的时候,声调可以忽略,因为声调是后来才产生的。

甚至读卷舌音还是非卷舌音,也可能是后来才确定下来的。当同音字太多的时候,人们很自然地会用声调和卷舌与否加以区别,最后约定俗成地,或者人为确定地成为今天字典中的注音。

还要注意,虽然古儒早就有声中有义”“声近义通”的说法,清代以段玉裁、王念孙为代表的乾嘉学派还有过“声义同源”的提法,但都没有揭示其中的根源,他们都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出发叙说的,根本就说不到点子上去,因为这些偏旁部首并不表音,说明不了读音的问题。王力《同源字典》收录同源字千余条,涉及4129字,例如,把比、妣、妃、配收在一起,把墨、黑、黠、黨收在一起,这些字虽然在含义上存在某些交集,读音并不相同,因此与笔者所说的“同源字”不是一个概念。

 

 附图:

 [转载]汉字存在“同声相求”规律的根源(改写)

    清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18卷。

是一部《说文》为标本,谐声为纲,同一声符衍生出来的字联缀在一起的字典。每字之下先《说文》本训,而后引群书古注为证,通训定声”。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自序》天地间先有象形字,后有形声字,有形声字后又出现了会意字和指事字,这四种都是字汉的造字法。通晓了汉字的意义之后,转注就随之产生;汉字的读音有近似的,假借就应运而生;这两者是汉字的用字法。我私下认为转注发于黄仓,是因汉字字数不够多而衍生的……

从中可知,他把所有似是而非的“形声字”都看为了有共同的源头,即它们都是从同一个“声旁”衍生而来。

但这是一种完全不符合汉字实际的错误说法,可惜,这种经不起推敲的文字观念,已经指导汉字研究数百年、上千年之久!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