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藏语口语与雅言古字的严格对应关系

标签:
转载 |
华夏文明起源的最高机密,就在于“华夏文明的青藏之源”。对此,文明史研究者如果是全然无知的,将不可避免地处在盲人摸象的状态中。
文明起源以什么为标识?主要的就是文字。笔者在《血色曙光:华夏文明与汉字的起源》书中就已经指出,所谓“文明”,可以这样理解,“文”就是文字,“明”就是出现,古汉字的出现标志着华夏文明已然形成。所谓文明,就是那种能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东西,这样的东西有很多,但只有文字能把人类与动物彻底区别开来。
真实再现古汉字的起源情景,就是文明史研究最核心的内容,反之,任何忽视或者根本不涉及汉字起源的史学理论,都是一种浮在表面的泛泛而谈,最终成为中看不中用的的空中楼阁。
“华夏文明的青藏之源”集中地体现在雅言古字的读音来源上。为此将举例说明300个雅言古字,它们与藏语词汇存在极为严格的对应关系,不仅含义相同,读音也相同,显示出来的正是两者之间的同源性,确切的说是“源流”关系,只是何者为“源”,何者为“流”,从来就是被歪曲了的,需要我们去重新推定。
要想推定源流关系,立即就面临史学理论的选择问题,是继续沿用传统文明史观,还是采取笔者提出的全新史学模型,得出的结论将是完全不同的。而能否系统地、逻辑自洽地解释古汉字的起源,正是一种史学理论真实与否的试金石。
注意,下面这些雅言古字所对应的藏语词汇,全都来自《藏语口语词典》,是藏人日常使用的词汇,即使目不识丁的山寨老妪也是在频繁使用着的,在他们平常对话中,会时不时地就会冒出类似“孰能当之?”“陈胜者,阳城人也”这般句式和味道的话语来。但对我们来说,这些古奥的雅言字是文言文中才使用的,大多还没有进入汉语口语中。
对照这些雅言古字,必然会引出了以下关于文明起源的重大疑问:
一是,有人会这样反问:能一下子找出如此多同源字,不正说明“汉藏语系”提法是成立的吗?按照流行已久的“斯瓦迪士核心词法”,只需找出100个常用词,就可证明两种语言之间存在同源性了。
但笔者要说的是,这个“核心词”的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找出再多的同源词也说明不了语系归属。因为语言是否同属一个语系也不是由词汇决定的,而是由语序、构词方式和发音方式决定,这才是一种语言的基底和骨架,在这三个方面,藏语都与汉语有根本不同,无法归在同一语系中。词汇充其量不过是语言的皮毛,语言系属不是由皮毛来决定,必定是由它的基底、骨架决定的。
即使是最常用的词汇,也可以从一种语言大量地转移到另一种语言去,历史上主要是通过民族民族融合的方式,在不同语系间传播,甚至把一种语言的原有词汇替换得面目全非,如果这种语言的基底和骨架没有变,其系属仍是不变的。比较直观的例子是,日文中有大量的汉字,但日语与汉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
二是,一种语言中的词汇读音是否在变个不停?传统观念认为汉字的读音历史上在不断变化,有所谓上古音、中古音和现代音。
雅言古字与藏语口语的严格对应关系,首先表现在原始本义上,即刚造出来时所表达的含义,也就是文言文中的用意。许多字的含义已经改变,有的本义已经荡然无存,但在对应的藏语口语词汇中,原始本义还原封不动地保持着。既如此,“源”与“流”的问题也就清楚了。
藏语口语继续保持着雅言古字本义的事实说明,那种认为词汇读音在变个不停的说法是错误的,是经不起检验的。这些藏语的读音非常稳定、毫不走样地传承着,至少四千年里没有变化过。相对而言,文字的含义才是不稳定的,在不断地变化着,有的甚至已经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含义。
三是,这些雅言古字虽然与藏语口语之间存在严整的对应关系,即使是一字多义,或双音连绵词,都是严丝合缝地对应着的,但是,两者仍有根本的不同,因为分属于不同语系。例如,藏语词汇不管是动词还是名词,在没有进入句子之前,大多附有虚词“-pa”或“-ba”,这叫“原型词”,或曰“不定式”,这是汉字所没有的,却是阿尔泰语所共有的特点。
更为重要的是,藏语词汇的发音方式与汉字完全不同,几乎都是复辅音和复韵母读法,主元音前面通常都带有前缀音,后面紧跟有后缀音,这些黏着成分(附加音素)是可以分开成为一个音节的,同样的词汇在嘉绒藏语和安多藏语中,就可能读作二个或者三个音节。因此,藏语不是真正的单音节语言,貌似单音节而已。藏语词汇只有在快读时才变成单音节读音。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测,许多雅言古字最初也是多音节读法。
三是,雅言古字读音的藏语来源再次告诉我们,所谓的“声旁”根本就不存在。在字典中,雅言古字中的绝大多数都被说成“形声字”,认为读音来自其中的“声旁”。这种错误观念已经存在二千年之久,一直指导着古汉字研究和辞书编撰,没有人能跳出这个观念去思考读音的来源。其实,这些古汉字都以“象形兼会意”方式创造出来,读音来自另一种口语,与所谓的“声旁”毫无关系。
最后是藏文的转写和注音方式问题。这300个对应关系字,笔者先是用“威利转写”(一种国际通用的藏文转写方式,将之转写成拉丁字母的系统性方案,1959年由特瑞尔·威利发明),为便于知晓英文者对比分析。威利转写的特点是毫无遗漏地转写每一个藏文字母,但不顾及藏语的实际读音,因此转写之后仍有许多解决不了的问题,特别是藏文中有“下加字”的地方,不知道怎么去读才是准确的。为此,笔者又附加了拼音字母转写,可以让读者对照着去拼读,从而细致体会出藏语发音与汉字读音之间的根本区别。
孰
藏文
སུ་
孰(shú),古汉语中为疑问代词:谁,什么,哪个。例如《战国策·齐策》:“吾与徐公孰美?”《师说》:“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又如:孰能当之;孰胜孰负;孰是孰非。
滋
藏文
འབྲི་
滋[zī],生长,繁殖。
膣
藏文
འབྲི་
膣(zhi),女性生殖器。殖(zhi),生殖,繁殖。
眦
藏文
གཟིགས་པ
眦(zì),斜视。眦睨万里窄。睚眦必报。
遽
藏文
མགྱོགས་པོ
遽[jù],急,赶快,惊慌。
跃
藏文
མྱུར་བ
跃[yuè],跳跃,快行。跃跃,因急切、期待而激动貌。
铠
藏文
ཁྲབ
铠[kǎi],铠甲。
帽
藏文
རྨོང
帽,帽,头上戴的。
掣
藏文
སྦྲེལ་མ
掣(chè),拽拉,抽拉,牵连。风驰电掣。掣后腿,掣制,掣搦。
刊
藏文
ཁྲེམས
刊,削除,改正,刻印,出版。
斫
藏文
སྐྲོས
斫(zhuó),用刀斧砍,切断。吴越方言与藏语发音完全相同。
蹴
藏文
འགྲོས
蹴(cù),步,踏步。一蹴而就,一下子就成功了。
赀
藏文
བརྩིས
赀(zī),计算。《齐民要术》:“隆又禁改之,所省复不赀。”所费不赀。不可赀计。
诖
藏文
འགོར
诖[guà],贻误。《战国策·韩策》:“诖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
该
藏文
འགབ
该(gāi),应该,必须,该当。
顾
藏文
སྒུག
顾,照看,回头看,注意,招待。
故
藏语
故,在古汉语中常是句前语气词,虚词。
口
藏文
ལྐོག་མ
口,嘴巴,出口。
矿
藏文
ཁུངས
矿(kuàng),矿藏、矿产、矿泉、矿源。
旷
藏文
ཀླུང
旷(kuàng),空阔,开阔,荒废。
控
藏语
控(kòng),掌握,操纵。古汉语把游牧战士叫作“控弦之士”,称呼就由此而来。
砌
藏文
རྩིག
砌[qì],建筑,自下而上地建造、垒筑。
即
藏文
གཙིགས་པ
即(及),正是,以及,等于,就是。
跐
藏文
ཚིགས
跐(cī),指脚下关节的滑动,或用脚点踏。
婪
藏语
婪[lán],贪财。贪婪。
簇
藏语
簇(cù),聚集,成团。
较
藏语
较(jiào),较劲、计较。明显,满足。有一定程度了,满足一定条件了。《诗·淇澳》:“猗重较兮。”《史记··货殖列传》:“此其大较也。”较然著明。
撲
藏文
འཕོག
撲(Pū),击,打。
帕
藏语
帕、帊(pà),缠绕,包裹,头巾。韩愈《元和圣德诗》:“以红帕首。”
丁
藏文
ལྡིང
丁,人口,力士,兵丁,壮丁,男丁。
尽
藏文
བྱིངས
尽(jìn),所有的,最大限度的。《说文·皿部》:“尽(盡),器中空也。”竭尽、尽数。
雅
藏文
ཡག
雅,好的,美的。
辑
藏文
རྩིབས
辑(jí),本义是指车轮的辐条,引申义为收集材料和加工整理。编辑,辑录。
溘
藏语
溘[kè],突然。溘然长逝。
骤
藏文
འཚུད་མ
骤[zhòu],急速、突然。暴风骤雨。骤然停止。
趄
藏文
འཕྱེ
趄(qiè),倾斜,脚步不稳。趔趄,趑趄。趄趄趔趔,脚步踉跄的样子。
晋
藏文
སྦྱིན
晋,是“搢”的初文,本义是给予,分给。如:晋见、晋级。 《周礼·夏官·田仆》:“王提马而走,诸侯晋,大夫驰。”《周礼·春官·典瑞》:“王晋大圭,执镇圭。”《花月痕》:“此时明相晋了公爵,荷生封侯。”
悸
藏文
འཁྲིམས
悸(jì),害怕。如:惊悸。悸栗。悸动。心有余悸。
藉
藏文
藉(jiè),.垫,衬。枕藉,蕴藉,狼藉。藉靡(缚扎、捆绑、叠压)。《吕氏春秋》:“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
汰
藏文
འདག
汰[tài],去掉灰尘,清洗。
(未完待续)
以上300多个雅言古字的读音来源,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甲骨文和金文最初表达的是什么语言,乃是属于黏着语的远古羌藏人口语。也就是说,今天的汉字已经历过一种跨语系的传播演变过程,而这就是华夏文明起源终极秘密之所在。
如此,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上古文言文与汉语口语这般严重脱节:不识字的人是完全听不懂的,即使饱读诗书的儒生们,如不捧着书看着也是听不懂的。
上述藏语的复辅音和复韵母读法,很容易就会朝两个不同的相反的方向演变:
一个是缩音,最后完全变成单音节读法,这最是简单,快读即成(缩音也叫“切音”,就是把前后几个音素紧紧合并一起,结果常会使辅音出现位移,例如使得c变成z,t变成d)。
二是分音,即拉开成多音节读法,其前缀和后缀的音素分别读出来,很自然地就成了今天蒙古语式样的词汇。
两个不同方向的演变都是有规律性可寻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反之,要想把今天的汉字读音转变成藏语式样读法,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因为无章可循,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种“逆向”的演变从来就没有发生过!
2020年10月商务印书馆为宗福邦先生主编的《古音汇纂》举行了首发式。
这是一部历代汉字音读资料的总汇,此书由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负责,前后历时长达22年。
宗福邦说,编撰目标定位于努力探寻汉字字音发展演变的轨迹,为今后的汉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因为没有参照,完全靠自己探索,探索里边总会有点小的弯路,发现有问题就大家讨论,提出新的构想,再逐步完善。”
笔者虽然还没有研究过此书,仍然可以肯定这是一种传统套路的延续,以所谓的“形声字”“上古音”“中古音”之类观念,去推测汉字读音演变轨迹,可以肯定,里面不管是路径、方法还是结论,都不会有太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