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六千年前的“蜀龙纹”彩陶盆

标签:
转载 |
郑州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珍藏一只精美大气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盆,为镇馆之宝,李宝宗馆长邀我谈一下看法,嘱曰:
江伟兄好!
我一直在期待着你对这件东西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这个“鸟首蛇身”之龙,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关中华县泉护村遗址出现,意味着什么?我想你能够作出符合历史事实的解释,期盼!
郑州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李宝宗
此彩陶盆体型很大,高22厘米,口径32厘米,据说释光测年为6200±600年。口沿上绘有虚“十”字线(代表征服),四角有四对“眼睛”(黑色圆点),表示“监视四方”,因此就是“王天下”的意思,说明当时享有此物的人地位非常尊贵。
对这件彩陶盆笔者早有所闻。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半坡遗址发掘主持人石兴邦先生曾为之题词:“仰韶彩陶第一飞龙,万分宝贵,堪称国宝,对文明起源研究有巨大价值,极宜珍视。”
因为盆腹部绘有两条右旋(逆时针)的蛇形飞龙,一条较平直,长60厘米,一条稍短,波形弯曲,前面都画有一颗黑珠,飞龙似在“戏珠”,非常飘逸生动。
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龙”之一。中原仰韶文化遗存中,除此之外,还有三条著名的,分别是,甘肃甘谷西坪出土彩陶瓶上的蛇形龙;山西襄汾陶寺出土彩陶盆内绘黑白相间蛇形龙;河南濮阳西水坡发掘出的蚌壳堆塑“走龙”。
最古老的“龙”形象在明白地告诉我们,“龙”一开始确是有两种的,一种是没有腿的蛇形龙,一种是有四条腿的如虎狼的龙,后来两者结合在了一起,外加一些要素后例如鹿角、鹰爪等,就成了今天我们熟悉的中国龙。这就是龙的演化过程。
上图这条龙,头部带一点鸟形,背有飘动的鬃毛,但整体和最主要特征仍是蛇形。“龙”是神灵,只要是神灵都能在空中飞翔,又能在水中遨游,与是否带鸟形、鱼形无关。
最初的“龙”呈蛇形,应该与蛇能一击致人死命,杀敌于无形有关。在自然界中,对于人类而言,确没有比蛇更可怕,防不胜防而更具威慑力的了。
笔者特别要指出的是,这种蛇形龙是有专门称呼的,叫作“蜀”(署),读音来自纳西族《署神的来历》等东巴经文的记载,明确说“署”是一种蛇形的龙,其中有善的,也有恶的,并说“署”是天地开辟之初,由黄金大蛙在东南西北中五大海子里产卵,经东巴教祖师丁巴什罗发咒催化而生。
据东巴经的描述,人类居住的世界里,东南西北中,各有一条“署王”在主宰着。对于作恶的“署”龙,只有请来祖先神鸟“迦楼罗”(琼鸟)方能制服。至今,纳西族每年都要举行祭“署”的仪式。
东巴经记载之“署”,亦即“蜀”,同名异写而已,作为古汉字,前者后来成了君王设立的衙门的称呼,后者是记载中的古老国家的名称,也是其君王的名号,考之本义,全都是指这种蛇形的龙。
因此笔者以为,这只具有六千年历史的彩陶盆,就是为祭祀“蜀”(署)神而专门制作的,确切地说,这是一只“蜀龙纹”彩陶盆。
附图,曾有两种不同的“龙”:
甘肃甘谷西坪遗址出土彩陶瓶,国家一级文物,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高38.4厘米,颈部有一圈堆绳纹,腹部用黑彩一蛇形龙,头尾相连,意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为后世首尾相连的龙形玉佩之先河。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彩陶盆,内绘一条黑白相间蛇形龙,其头上有角,口吐信舌。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出来的四腿龙。大墓正中间一具遗骸,应是墓主人,其右手边有一条用蚌壳堆塑而成的“走龙”,供墓主人在阴间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