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话说“钱谱”——兼议“脱谱”之必然

(2019-10-25 08:54:00)
标签:

转载

                             话说“钱谱”

                      ——兼议“脱谱”之必然

    谱,依照事物的类别、系统制的表册,如年谱、家谱、钱谱。钱谱,依照钱品之类别而系统制做的拓图表册。“脱谱”是泉界较常使用的一个熟词。指的是所持实物钱品,在已知钱谱中未有记载。

    对于脱谱之钱,人们是喜、怕、恼纠结。喜者,其可能为一珍罕之品;怕者,其亦可能是颗伪钱;恼者,其就算为真,却难以得到泉界多数人认可。

    可见,这脱谱之钱,那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大有光棍遇见面具女,娶弃两难也。

    要议论“脱谱”,先得说明白钱谱之由来和性质。

    泉之有谱,起源甚早。距今一千五百余年前南北朝梁人顾烜,著成我国的第一部钱币学著作《钱谱》一书。其后,有南宋洪遵《泉志》等早期钱谱。之后,历代皆有钱谱面世。千百年来钱谱伴随着大小泉藏家们,成为核真防赝之必备工具书。

    笔者无意细考历代钱谱之内容。只是从大量钱谱著者的生平这个角度拧出一二点作为本论之出发点。从顾煊,到洪遵,再到清末北方、南张、西蜀罗,直至现当代马、戴诸家,均是当时集泉大藏家。其无一人乃铸币机构官员出生。即使钱币分类学鼻祖洪遵,也只任过翰林学士承旨兼侍读、知隆兴元年贡举、同知枢密院事等职(《泉志》收录钱币348品。除洪遵本人所得百余品实物外,其余则从他人钱谱和史书中抄录而来)。因此,我们可以基本认定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历代著钱谱者,均是以藏家为本底基础,然后集本人之所藏加他人之藏再加采谱前人之作而著成各种钱谱。一句话,无一人能通览自己著谱之全部实物,又无一人能通获天下之泉。   

    这就是说,一千五百余年以来,盖凡钱谱著作,无一为官方之举,几乎全为藏家之著。亦今为止,我们只看到唯一的具有准官方性质的一部钱谱,那就是当代曾任中国人民银行金银管理司副司长的董文超先生主编之《中国历代金银货币通览》一书。其余当代金银货币之作,皆为学术研究者或藏家之作。

    上述特点,遂成为中国钱币学研究的一大特点或者说必然,那就是以藏助研。藏是基础,研则是延伸,或者说是藏到达某种境界和水准后的一种必然结果。这便成为中国钱谱著作发展史的一个极其典型的特征。这一特征注定了中国钱币谱著的个人性特征,注定了其有意无意会成为装载个人某种意识和欲望的载体。

    而要达到以藏助研之目的,其首要基础是什么?要具备能够获得一定数量和品种钱品之能力,并由此拥有一定数量和品种之钱品;其次,要有兴趣和机会阅读大量前人之作;第三,要有机会鉴赏更多非自己拥藏之钱品实物。

    而一个“藏”字,好生了得!其一是要有足够之财力去获购;其二是要有机会去获购,即仅仅有财力不足以获购更多数量和品种,其需要有某些或者某种机会,能够见到需获购之物。因此,财力乃为一个基础条件,机会则为必要条件。而机会是不选择人之身份的,小人物有的机会,很多大人物未必能有,反之亦然,这便是事物存在和发展之规律或者说特点。

    而什么叫机会?机会指指具有时间性的某种有利情况。在这一关于机会的定义之上,就收藏来说,除了出现时间有利情况以外,广义上还需要有一个空间有利情况想配合,方才可构成最大机会也。也就是说,某藏家必须要在某个时间和空间中能够接触到更多或者新的品种,这种情况越多,则机会越大,获购越丰。反之,其只在一个小空间,短时间之中游走,则机会甚小,眼界必窄。

    我们知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中华地域之大,大到无人能通走;中华人口之多,多到无人能通识;中华物产之丰,丰到无人能通得。我们还知道,中华文化实物之传承乃地上地下双轨并行。尤其是特有的中华丧葬文化,喜将生前喜爱之物,或者价值特色之物作为随葬品而进入地下。更有埋宝习俗,喜将财物藏于地窖免遭洗劫涂炭。诸如此类,极大的减少了人们的广义机会。试想一个常年只活动于京津沪大城之人,不屑于与地摊儿和与乡野人士打交道之人,能有大机会获得更多珍泉藏品?我是不信的!

    正因为如此,在一个泱泱大国之中,天下藏者无论大藏小藏,均难以全集通览天下之泉,尤其在宋之后,随着历史演进,铸币种类逐渐趋繁。汉人政权铸币,北方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亦铸币等等。

    因此,历代钱谱,其一,均无官方背景的特色(除董文超主编之著以外);其二,绝大多数均非全部采谱于己藏(某些单项小著,可能为著者全部采拓己藏),这已经可做盖棺。无官方背景之著,并非无权威之力,历代大藏多为大鉴,其著得泉界公认并无疑问。由此带来的问题无非是,如此林林总总的钱谱著述,都乃大藏大鉴们之一家之言,其间必含有一些学术研究争鸣之成分,亦必含有个人之主观推断之说甚至有私利之说,也还有一些自述诸如“见一老者因家贫困,出示珍泉,为得而不惜千金购之”、“偶遇某铸币厂之主管,重金购之”等等故事之讲也。(故事非地摊儿主或乡野之人才讲,历代大藏大专,其实没一个不讲点儿故事的!为证己物之珍真,都有故事,此乃人之本性使然,非怪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社会生活乃为染缸,后天之物欲社会,无一人不有时代和自己之特有社会生活环境之烙印。故人为欲物,无非所欲非彼欲,即使修行正果,亦乃欲之一种也!推而广之,既然入行,无论大藏小藏,谁无拥珍拥孤之欲?一旦拥有,别皆为赝,此欲或多或少,皆为潜意识也。此在收藏界为最典型之占有欲潜意识也!

    综上所述,钱谱是前人或者大藏大鉴们之心血之作,有的还为毕生倾其财力精力先藏后著之大心血之作,我们须为是以大尊重也。但是,其乃人著之作,非为神作,故须大尊重,但不大膜拜!其客观疏漏难以避免,唯有不断推陈出新,务实于前述中华文化中的若干特点,在一个大刨地儿的新时代,通过各种刨地儿之法出土之新品叠现之时,我们须面对现实实物,而不能再“可能不可能”去先入为主而已!故一旦得有“脱谱”之品,无需纠结,平和对待,仔细鉴别,不人云亦云,即使说不清楚,亦可留册待研。

    在这样一个时代,脱谱之钱频出,其实一点也不奇怪!这反倒是给了某些专家藏家们最难得的研究之机。抱残守缺,难成大家。把握机会,大著可为。此乃我给不少有志于成为大专之家的先生女士们之肺腑之言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