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话说“烂钱”与“好钱”——兼议“真品烂相”说形成之原因

(2019-10-25 08:54:28)
标签:

转载

           话说“烂钱”与“好钱”

                          兼议“真品烂相”说形成之原因

 

   烂钱者,非以伪意而寓之。实乃指钱之品相,或磨损大、或铸工粗、或锈蚀重。

   好钱者,非以赝作而寓指。实乃指钱品之貌,或样钱、或磨损轻、或锈蚀轻也。

   这里之无论好烂之钱,均是说的包浆锈色钱文钱体正宗之真品。

   烂钱,多见于流用常品之钱,亦多见于先天不足之铸工较为粗糙之钱。这些烂钱,因其存世相对较大,故成为大多数收藏者钱册中的常见。

   好钱,多为字口深俊,钱体厚重,或者叫未使用或者近未使用之品,常见于样钱级别以上之钱(包括雕母和铸母)。由于钱好量少,故集到好钱的难度较大,不少集泉者,十数年之功,尚无多少真正好钱。

   鉴于相对原因,烂钱多于好钱,烂钱易得,好钱难求。因此,不少收藏者,一旦集到好钱,均视为珍藏之品,或不再示人,或不再转让。如此这般,导致好钱的沉淀率大大高于烂钱(沉淀率指集到后就压箱底儿了,是为沉淀)。长此以往,在世上或者市场上流转的烂钱就自然大大多于好钱了。加之,若干代以来,古近代藏家,所集好钱或随己入土深埋,或散失,沉淀亦较为可观。当代大兴土木和盗掘墓之风盛行,不时出土珍稀好钱,便是最好之例。

    君不见,近年多次举办马定祥、陈达农等大家藏品的专场拍卖会,所拍之钱,其实烂钱居多。导致这种状况有两个原因,一是,好钱部分捐献博物馆。二是,部分作为增值财富留给后人或被后人留下继续收藏。最终剩下部分烂钱出让,或者被后人择其品差之钱转让而进入市场。

    鉴于上述种种原因,烂钱的形象,便逐渐成为主流形象,大占上风之势头。一种主观认识论导致的心理定势开始形成,即古泉年代动则百多年几百上千年,又多先流用后入土,其品相必烂不可,非烂不可!故而古钱越烂越真的观念就开始占据不少的认识观念阵地。进一步,便形成了影响至深的一种错误鉴定和鉴赏观。

    笔者一友,获一好钱而不敢认其真,对比网上马老先生所藏拍卖之品,竟然觉得此钱应该如貌老先生藏品那样,有流铜,字口浅显,钱体薄,即应具有相应烂相,方才为真品。自己的,钱文清晰,字口深俊,钱体厚实,虽然包浆锈色无疑。但与大师之品差距较大,总觉是赝品而惶惶然也。笔者也有过类似经历,一品还残存鎏金的皇宋通宝九叠篆样钱好钱,尽管包浆锈色无可挑剔,亦见有一位从事鉴定之人认为,某拍卖公司拍出的成交九十余万之皇宋,平薄字浅,你这品字口深俊挺拔,钱文清晰,钱体更厚,当初能有这么好的钱存在吗?不大可能,其云云而至吾晕晕!只能力扶眼镜也。我们还见还闻,一些泉友藏家,大诉好钱不被人承认之苦水。一些场拍网拍之钱,品品烂相,然品品好价,人们购之雀跃!而此时,好钱则在深宫之中,面对此情此景,啼笑皆非,无可奈何!所有这些,均是“越烂越真”之认识论惹下之祸。其实,进一步来看,也未尝不是好钱屡屡沉淀,而至公见太少之必然结果。

    中国人之文物收藏,有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收藏观和鉴别观。外国人讲究“新”,中国人讲究“旧”。外国人得到某历史物件,想方设法刮锈擦污,让东西焕然一新,中国人唯恐东西旧得不够,脏得不凶,是为包浆也。这便是中西收藏文化的差异。包浆也成为中国文物旧器收藏鉴赏最具特色的一门学问。实话实说,正是包浆说,在相当的程度上成为阻挡赝品的防火墙。这也是一个制伪大国自然生发出来的对策文化和学问。然,任何事物均是极端化了后,便会走样。包浆学一旦被极端化,照样反过来成为赝品的通行证,君不见,当今不少赝品正是在包浆上苦下功夫,而后足以乱真吗。

    言归正传,这种藏好出烂,是通常人们的收藏心理乃至习惯,虽然无可厚非。然,正是这样一种有意无意的观念和习惯,逐渐形成一种错误导向,将人们逐渐引入了一条古钱币鉴赏歧途。

    当然,当代赝品制作工艺越来越来越高,赝品美相,有大行其道之势,故而也为好钱被广泛承认和品赏增加了压力。然,好钱者,综合之好也。赝品者单一之好也。毕竟,道为至道,终高一丈也!

    今天,若非现代化信息社会互联网络大开言路眼路,我们很多人可能一生均见不到多少好钱之美貌。大幸,一个新时代,让更多好钱借网络而公见,不仅让人大饱眼福,亦让好钱得以更多亮相。然,“真品烂相”之陋赏观念仍然占据相当地位,我们需要随时代进步,不断大声疾呼,是时候了,中国人应该改变进步一下自己的过于主观之丑陋鉴赏观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