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印象裴元博——治学篇

(2019-10-25 08:53:03)
标签:

转载

                  人民学者 群众师长

           印象裴元博——治学篇

                                   为印象裴元博——治学篇题跋

                                             七 绝

                                       

                                         严考文章广引据,

                                    谨小慎为深求证。

                                    踏水涉滩稳步履,

                                    实事求是必有胜。。

 

                                  京川游侠2011年3月10日于蜀府

 

   治学,乃为做学问钻研。鲁迅先生《书信集·致台静农》曰:“ 郑君治学,盖用胡适之法,往往恃孤本秘籍,为惊人之具。” 马南 《燕山夜话·广阳学派》:“如果与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相比,那么,刘献廷治学的范围更加宽广,目的性更加明确,更加讲究实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印象裴元博先生之治学,其情其境,纸背可见。

   学风做派,治学精神和态度,乃一个有成就之学者或研究者必备之素质。治学严谨而不轻浮,假以时日。则摘取成果当水到渠成。深读裴元博先生研究之文,每每论证一个问题,引经据典,构建严密逻辑矩阵,深入推理求证。正如胡适先生学术研究经典名句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而求证过程,些许数言结论,又往往需熟读经史无数,还需要忍耐枯燥乏味之辛苦。然而,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治学态度和治学精神,其文其论方才展现征服之感!

    这种严谨治学态度,在裴元博的博文和研究论文中,较为充分而全面的体现出来。由于历史与人为的原因,古今关于辽钱的认识和研究相当浅薄,有关历史资料少而散。因此,要对辽钱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可谓前无古人,可资借鉴的东西实在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裴元博应该是知难而上,以一种严谨而踏实的治学态度,开始了他破解辽泉秘阵的征程。其首先从深入研读辽史开始,力求较为全面的掌握辽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知识。从其一系列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出,裴元博正是以对辽史各个方面知识的较扎实掌握,作为其坚实的本底基础武器,进而才在以后关于辽钱的系列研究考辨中,得出一系列令人信服的创见性研究成果。可以说,裴元博的很多研究成果和考辩文章,不能不让人佩服其较为厚实的相关辽史知识本底。

    如本人因藏《助国元宝》镇库大钱和小平雕母祖钱各一品,又因助国元宝何人何朝所铸泉界争议不休,之前所见诸文,竟无一人做过认真细致考证,进而拿出有说服力的考辩依据与结论,全是主观想当然之浅薄猜想。后,正是研读了裴元博关于助国元宝铸地铸朝考辩文章,其依据对辽及其东丹国历史知识的研究和掌握,施以强有力的论据支持,严密的逻辑推导,左右逢源的旁征博引,正设反偈的句式,将东丹国铸助国元宝之由来、作用、行用等,阐述得淋漓至尽,让人读过后深为折服。在这种严谨的治学学风支撑下,裴元博终于首次清晰回答并解决了助国元宝久拖而无法解决的历史疑问问题。让人难以反驳!

    君不见,小小一颗古钱,装载着相当多的历史信息。历史上某个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工程、民俗等等,这也是中国古钱最大魅力之所在。要深入研究并成为真正大专之家,没有较为全面而厚实的历史基础知识是万万不行的。那种就钱说钱,翻看前人钱谱和听前人故事,先入为主,动辄“可能不可能”主观断想等等,正是一部分人的轻浮治学态度所致。个别人我们只能看其单调之谱,而学不到更多知识。裴元博则不然,其几乎每一篇东西,我们不仅可以见到其就钱说钱之谈,还同时能看到附带的大量历史知识,这是亦今为止最为了不起的!他在考泉过程中同时附有的大量有理有据之学术研究见解,亦今为止,为泉著者中珍罕。因此,这种严谨踏实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态度,正是裴元博难能可贵之处。

   笔者曾经接触过一位已经著历史金银货币书谱数本的中年专家,其竟然不知中华大城上海建城得名于那个年代,其雷人之言态,险让余晕之过去(当然,并不因此而全盘否定该专家),如此不足的历史学知识基础,怎么能写出号令天下之大著来?由此可见,重要历史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是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态度以及原则的重要一环或者说一种体现。对灿烂的中华历史文化怀着敬畏,扎扎实实的深入下去做学问,方才能成大气候。学术研究容不得任何轻浮的治学之风,轻浮的结果是你的所谓研究成果经不起历史检验,必将随着历史的车轮而灰飞烟灭!

    裴元博先生治学,范围更专,尤其讲究实用,这是其辽泉学术研究价值的最大之处,也是其得到广大泉友衷心拥戴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目前已经到达何种境界,本印象尚难断言。然,个人体会,从其这些年之五斗文中,拙见言曰,其在辽泉研究破阵中,第一第二境界已然跨越,正向第三种境界豪迈挺进也。我们也希望裴元博治学不负众望,到达高处,尽管那有些寒意!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