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曾经有过脚崇拜(二)

标签:
转载 |
笔者前面说,辛店文化彩陶靴是一种文化的DNA,在北方游牧民族中是一直延续着的,它代表征服和统治权。那么,汉文史书中就没有相关的记载吗?笔者的回答是,有的!只是已经变异了,变得隐晦了,只有通过一些“还原”的工作才能被人们认识了。
《史记·补三皇本纪》就有这样的记载:“太昊庖羲氏,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这“庖羲”就是伏羲。注意,古籍中的“大人”都是有神圣含义的,并不是“成年人”的意思,就指“君王、天父”。
伏羲故事虽然没有直接说他是从天而降的神人,但“履大人迹而生”的含义是一样的,就是血统来自神人。我们有理由推测,以伏羲为始祖的古羌人曾有过祭坛上供奉一只彩陶靴的习俗。这是符合情理,完全可能发生的事,何乐而不为?
夏王朝最后一位帝王是“夏桀”,笔者已经指出,藏语本义就是“夏王”,据司马迁记载,其本名叫“履癸”。此“癸”是序号,说明他在王子中排位第“十”,数字后缀,藏语和阿尔泰语的特征。“履”就指“靴子”,象征至高无上的统治权。
《史记·周本记》记载,周人的始祖叫“后稷”,无独有偶,他也是“履大人迹”而生,曰:“姜嫄为帝喾元妃,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这说明,夏部族与周部族是同类,有共同的原始苯教背景,他们甚至可能来自同一个地方。
冈底斯山的“底”与帝王的“帝”实为同源字。“底”是指地面,或曰“人世间”,在古藏语中有时也指“以天人而为人主”的君王,要看上下文而定。
同源字还有“氐”,也有两种含义,用作族名是“天人”的意思,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无一例外都喜欢以“天人”自居,这与他们信仰的萨满教即原始苯教有关。
《集韵》:“氐, 音低, 羌也。”古羌中以“氐”自称的部族很多,因此氐与羌从来就是难分难解的。同名异写的还有“狄”与“翟”,造字方式已经告诉我们,原本都是“从天而降者”的意思,因此都可能采用过“履大人迹而生”的祖先故事。
汉文史料中的“氐”与“帝”有会以注音异写的方式出现,例如,《辽史》记载,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陵寝及其专属护卫军叫“迪斡尔朵”。这“迪”就是“帝”的意思。
清代的藏王也被译成“第巴”,例如,康熙年间,五世达赖圆寂时,由达喇任命的藏王“第巴”桑杰嘉措为独揽大权,秘不发丧,对外宣布达赖已入定,一切政务委托第巴决断,如此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整个六世达喇仓央嘉措时期。藏语的“第巴”本义就是“天人”。
历史上,本义是“以天人而为人主”的“脚崇拜”有多种表达方式,一旦“还原”之后,含义立即就会显示出来,举例如下:
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壁上的史前脚印岩画,还有头上长角的巨人,骑马射鹿等图案。可见脚迹崇拜的历史已经无比久远。
甘肃马家塬战国时代戎人墓地出土的银靴印,这是“脚崇拜”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此外秦公大墓中也发现了巨大的鞋印形礼器。
战国时代青铜靴,绘满了代表神圣的蟠缡纹。
深圳南山博物馆展出的古羌靴形青铜钺,这是靴子代表征服、代表王权的可靠佐证。
云南古滇国墓葬中出土的靴形青铜钺
蒙古国乌兰巴托发现的匈奴时代青铜野猪佩饰,高3.8厘米,背面有纽。注意野猪巨大的蹄,三角状,像刀剑一样地刺向地面。因为野猪是天父的形象。北方岩画中和鹿石中的鹿、牛之类,蹄一律都是这样呈三角状的,插向地面,代表从天而降。
内蒙古发现的匈奴野猪佩饰,长3.2厘米,此物带有牛形。因为在原始苯教中,野牦牛有“世界本源”之义。
陕北地区发现的匈奴时代野猪佩饰,长3.5厘米,揉进了一些虎狼之形,鬃毛直立,尾巴上翘,特点就是有巨大的脚,代表征服。
西安大雁塔里陈列着的释迦如来足迹,“见足如见佛,拜足如礼佛”,据传是唐代玄奘从印度摩揭陀国精舍中绘摹而来。笔者以为,佛足崇拜的真正源头不在印度,在原始苯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