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莫把“冥器”当官窑

(2017-08-27 08:35:22)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莫把“冥器”当官窑作者:蔡暄民

莫把“冥器”当官窑

蔡暄民

    随着近二十几年的大举开发,高速公路、高铁、各地竞相争办的开发区、星罗棋布的房地产项目,加上难以抑制的盗挖风潮等等,几乎将中华大地翻了个底朝天。于是,将我们老祖宗深藏地下的宝物一股脑儿地捣腾了出来,有以前曾出现过的,更多的是从未见过的器型,如果拿去给专家看,十有八九是一口否定的,因为他们无论从书本上,或者从博物馆的馆藏中,都找不到相对应的物件。本人也常常会碰到,一些藏友从不同的渠道送来各种各样的我未曾见过的东西让我掌眼,毋须违言,其中大部分是新仿或近仿,但也有一部分是到代的,只不过,我认为,并非到代就一定珍贵。

    中国历来兴陪葬之风尚。王公贵族生前显赫,死后更不甘冷落,往往在大权在握的生前,已将死后的妄想中的日子安排得妥妥贴贴,随着墓穴的精心设计,那些日用器,观赏器,把玩器,炫耀器…凡想象得到的全一概不拉下,统统准备就绪,一旦归天那日,全随着僵硬的尸体埋入地下,此风代代相袭,到了明代尤其为盛。

冥器入葬,自古有之,最早出现在周至汉这一段时期,当时厚葬之风盛行,人们相信以玉器堵塞死者的各个窍穴,能阻止真神出窍,元阳外泄,保持尸身不腐,故我们看到此一时期的墓葬出现大量的金缕玉衣、玉窍塞、玉璧板等等。由于这些玉器是专门为死者特做的(比如玉冥器所用的玉块或玉琮往往多切一刀,以示与实用物之区别),故这才是真正意义的玉冥器了。  

自汉以后,厚葬之风渐渐收敛,此后专门用于敛葬的玉器也渐为少见,而大多的以死者生前所用的部份实用器物培葬了。通常专门的玉冥器计有各种玉窍塞,如口含的玉、蝉、玉耳塞、玉眼盖等。此外还有死者手中所握之玉猪,背后及胸前所垫盖的玉璧板等。

    到了明代,厚葬之风又开始盛行,除了制作玉冥器外,也制作了大量的瓷冥器,这与瓷器地位的日渐提高有密切关系。明代皇帝崇尚道教,洪武帝豋基后,大兴道場,据《明会典·卷之二百二十六》记“凡乐舞生,洪武初选用道童,后乐生为道童,舞生以军民俊秀子弟为之”;又云“额设600名,专备大祀、宗庙、山川、孔子及山陵供祀之用”,足见场面之宏大。道教崇尚方术,相术,最提倡多子多福,故先后十七朝皇帝所育子孙成百上千,单单开国皇帝朱元璋就育有二十六个儿子,十六位千金,而这四十二位又将繁衍出多少后代,真是举不胜举。那么多身份显赫的后代,没有一位会对死后的陪葬品马虎了事。而陪葬品中,瓷器是大头,占据着最大的份额,这与瓷器的不昜腐烂和当时地位已相对珍贵有关。也就是说,每个候王和公主等,在身前都会有人帮助给予操办此事,规划具体方案,落实烧制的型制和数量。这类目的很明确的器物我们统称为“冥器”,它们与当时奉上宫殿的官窑佳器有一定的区别,虽然很多器型、色彩、画工均参照官窑器制作,但毕竟它们是用于日后埋入黃土的,制作者和定制的人都知道这些东西的最后用途,彼此心照不宣,在掌控和监管上,都没有像博皇上欢心的官窑器那么严格。器型稍稍杜撰一些,色彩更浓艳点均无大碍,但是胎釉和色彩的要素均符合同时代的特征。

    当然,真正官窑器陪葬的也有,但数量远远不及“冥器”之多,这和中国传统的溺子思想有关,前辈总想把最好的东西传承给子孙后代,当作“子孙永宝”代代相传。

    目前,在古玩市场和地摊上不乏见到这类没理由去否定的器物,即当时生产时就已归入“冥器”的物品。这类器物往往遭到很多专家的摇头,但是,对于对古陶瓷历代器物的质有深入研究的人来说,是不会轻易否定的。话说回来,这些器物虽然到代,但没法与同时代的官窑器相提并论,无论从经济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等来看,都有天地之别。但其具有文物价值,特別是对于博物馆作为硏究了解古陶瓷传承发展的过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不过,其与同时代的民窑器相比,又好一些,它们是介于官窑与民窑之间的东西,没有官窑器的精致,但比民窑器更讲究,它们很多品种是仿同时代的官窑,也有仿前朝五大名窑和各大窑口的名品的。从近些年我见过的各类藏友们所拿来的东西来看,“汝、官、哥、定、钧”等窑口几乎都有,也有类哥、类汝、类官,或既像官、又像汝、更像钧的四不像器物,值得探讨!目前这类器物在市场上出现,价格都不高,一则专家不认,二则数量也不少,因此,可以玩玩,作为一种兴趣爱好,也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但别把它当成一种投资,想日后得到丰厚的回报,那样的话,最后往往会失望的。

    前些天,我有幸去光顾了一处古陶瓷展馆,规模宏大,品类也众多,几乎囊括了所有古窑口,有些器物型制特别恢宏硕大,大部分属综上所述的“冥器”,器物是到代没问题的,可作为古陶瓷的教学参考标本。莫把“冥器”当官窑,甚至当国宝,更别把发财的希望建立在那上面,收藏是藏文化,藏历史,藏人文的雅事,和钱紧贴在一起便失去了那份雅兴。其实古玩历来是无价的,在懂它的人眼里是宝,在不识它的人眼里是草,唯有自己喜欢就好!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