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水族“端节”随笔

标签:
转载 |
水族“端节”随笔
韦章炳
二00九年十一月二日,与贵州省民院潘朝霖教授和独山县水书办杨介钦先生一同驱车去老家的交也寨过端节,那纯朴的民风,那古远的习俗叫我久久思索着-------
久居于云贵高原东麓以南的都柳江、樟江以及榕江之滨的水族人民,世世代代都这样:最隆重的节日不是过春节,而是过“端节”。“端”者,无论汉义还是水语译义,均为“终端”、“终结”之意。
文化,通俗一点讲便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的总和。它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观念文化的总称。作为礼仪风俗的“端节”,本身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世代栖息于黔桂交界的贵州独山、三都、荔波、榕江以及广西河池等地水族人民,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许许多多光辉灿烂的节日文化——这里主要探索的是端节文化。
一、渊远的历史
作为一岁之始,新年之户肇的“端节”,追其根,溯其源,极似沿袭于西周文化,是西周“祭典”(祭稻神)节的延续。笔者这么定论,并非凭空杜撰,依据有三:
(一)、周人始祖“后稷”被其母姜嫄四弃,弃于巷;弃于林;弃于水;弃于野。但他仍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天赐他种子(他发现了大自然中这种植物的种子),发明了种庄稼,他成了周始祖,也成了稻神。因而周人每至秋收季节都要膜拜和祭奠他,史称“祭典”。《诗经·大雅、生民》篇,第七、八章云“……获之迭迭,积之主熟粟……妇子宁止,杀其纯牡,续古之人”。意为秋收果实一仓仓地堆着,男女老少已略空闲,杀只牲畜,以祭种稻祖先,以续古人之遗风。
水族端节也在秋收后举行,且水族也有请“稻神”的习俗,即在农历七月半前后几天,到田边庄稼特别茂盛之处;采摘九扇水稻挂在神龛上。再则收割水稻时,若遇稻草上挂有类似于花生壳的空壳,水族老人特别喜出望外,小心翼翼地双手捧到社龛上放置好,说这壳子里住的是“水稻神”,请其回家,来年收成更好。另外在水族地区,对粮食十分珍惜,小孩吃饭不小心悼几颗到地上,将被老人严厉斥骂,说这是有侮“稻魂”的行为,视为大逆不道,一代传一代,节约用粮的风尚在水族地区流行至今。
(二)、传统的马尾丝背带上的花纹风貌与西周时期的“四虎缚”相雷同,其制作手法也与西周时期的辨子股刺乡法相类似②。从水族的马尾丝背带的花纹设计,制作手法,取料(马尾丝)特征,均可管窥到水族物质文化与西周文化有相通相承的蛛丝马迹。
但在南方诸多民族中,唯有水族过此节,并在除夕及初一只吃鱼而不吃荤,祭送祖先时也一样只供水类之物。由于水族另传一历建戌,学人称此历便是传说中的共工历。故认为水族端节只祭送鱼类之习可能始于共工时代,只吃鱼的原因可能是共工氏族治水时只吃到鱼类有关。再因榕江等部分人又称“端节”为“瓜节”,水语与汉语相近,在水书中并不少见,故有学人疑“端节”或许最早始于瓜瓠氏时代。
二、择日的深意
苏轼有诗云:“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高风气爽的秋实之时便是水族的“端节”。
水族选九月(水历戌月)“借端”,那是因为水历与夏历不同,夏历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春为阳平,万物以生,春回大地,百荣欣荣”。到了冬季,物该藏伏,就具一岁。而水历则以“万物随阳而终,随阴而始”,以五谷归仓,百木鼎茂的九月为岁尾。至于何以选亥日,那是与出自于《周易》的《水书》象吉有关,以《易经》五行八卦而论,亥属水,阴气杂阳气,最宜万物生长,此时祭神祭祖,来年风调雨顺。也不知水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渐认识了自然规律,掌握了日月之运行,了解了时令的变换法则还是水书二十八宿的推断作用,水族世代相传,由端节期间的晴雨表可以估计来年庄稼的收成状况:一亥二亥三亥雨蒙蒙,来年撒秧栽秧水不穷。四亥五亥雨蒙蒙,明年庄稼犯害虫。
三、科学的膳食
水族“借端”主食是鱼、瓜、果等。鱼包韭菜是其特色佳淆,近代科学称,鱼含有丰富的人体需要的脂肪酸,对人有强身健体之作用。韭菜是长年生长草科,易种易管,且有补肾壮阳,固精止遗,健脾暖胃之功。“端节”食谱荤素相结合,科学搭配,这对于现代医学界提出的“和期吃素或长期吃油腻物均可诱发心血管病”的科学观点一拍即合,且味鲜而美,实是一道大补汤。
四、益身的活动
端节的健身运动首推赛马,初一这天清早,年轻小伙身着节日盛装,很早就到专门赛马的“端坡”上守候。待寨老们举行祭供仪式完毕,便跃马扬鞭赛起马来。岭南一带并没有草原,为何南方唯有水族人袭承此俗呢?于是我们臆测:水族年节------“借端”可能始于水族先民定居于大西北草原之时。
水族端节还以敲击铜鼓作为音乐来享受,无论是击鼓者还是执共鸣桶者,均作全身运动方可让那雄浑的乐律尽现其美,达到最佳境界。再说那些身穿民族成盛装,骏马背上挥鞭的小伙子更是得到刺激和锻炼,那田坎上,稻草堆旁,柳荫树下对歌的姑娘小伙也大适情怀,陶冶了情操,促进了身心健康。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因为水族在端节期间务必奉行“以和为贵,以乐为珍”之古训。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