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水书文化与中华断代文明》---第二十章 水书与大汶口神符有渊源
(2015-09-07 11:26:42)
标签:
转载 |
第二十章 水书与大汶口神符有渊源
韦章炳
【引言】:大汶口文化发现于山东泰安市岱岳区南部,其与久居南方的水族的文字竟有许多相同之处,夏代陶尊上的八角星纹,竟与7500年前的双猪玉龙上的图纹同系一脉,用水书去审视,其当为连山太极图。连山为炎帝所创,创地应在南方,其怎与山东出土的神符相通呢?
大汶口文化发现于泰安市岱岳区南部,其与久居南方的水族文字有许多相同之处,特别是那陶尊上的八角星纹,竟与7500年前的双猪玉龙上的八角图纹一致,若用水书去审视,发现其当为连山太极图(见《国际易学研究》第十辑)。水书为连山遗存,连山为炎帝所创,到底创地在湖南连山乡还是在黄河下游呢?泰安怎有这些神秘字符呢?
一、大汶口文化简介
大汶口位于山东省中部的泰安市岱岳区南部,大汶河北岸,距东岳泰山30公里,专家称,这里的莒县大朱村出土的大汶口文化为距今6500多年前的古文化,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文化典型。
经考证,发现大汶口文化辐射非常辽阔,其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苏淮北一带,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大汶口文化包括北辛文化和龙山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已经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专家称,大汶口文化可以区分为早、中、晚3期。有泥质、加砂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现白陶、蛋壳陶。手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烧成温度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单耳杯、觚形杯、高领罐、背水壶等。许多陶器表面膜光,纹饰有划纹、弦纹、篮纹、圆圈纹、三角印纹、镂孔等。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红、黑、白三种,纹样有圈点、几何、花叶等。
大汶口文化于1959年首次发现于相邻乡镇的磁窑镇,此后,又于1974、1977、1978年,先后进行多次发掘。遗址内涵丰富,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出土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而骨针磨制之精细,可与今针媲美。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等。
二、大汶囗陶尊图纹为水书易太极
经笔者仔细推敲,大汶口文化遗存中陶尊上的神秘八角星纹图可用人称“活化石易经”的水书进行破解。即此图是由相当于《周易》的“卦”的四个意象形水文字的“山”环绕而成。
右图为象形水文字的“山”,水书先生念“散”,在水书中常用来代表“本命”或“方位”,与《周易》中的“卦”的功能完全一样。水书称离卦为“历山”,称乾卦为“兼山”等。看陶尊上八角星纹图,表面上看去像四个“山”围着一个正方形,实则是八个“山”均匀指向八个方向。而且第一山的右岔生第二山的左岔,巧妙地排成“山生山”的“山山相连,卦卦相生,周而复始,永无终结”的八山太极之式。据推测,其当为一幅连山易太极图,同时也是水书易太极图(见《国际易学研究》第十辑)。古人之所以将其烧制于酒尊上,是骛信太极可趋吉避凶之故。
三、水书与大汶神秘符号
通过对照,不仅大汶口出土的陶尊上的“八角星纹”为水书太极,而且出土的陶版上的神秘符号,有不少竟也与今水书文字一样,笔者从上图字符中找出部分与水文字一样的列于下表:
可见,表中的“银(或山)”、“贪”、“月”、“辅”、“二”等字符和水文字一模一样。是伏羲、炎帝先在黄河流域首创的这些字符,而后才去南方创《连山》,还是在南方创字后才被传到这里的呢?我认为两者均有可能,这要从出土文物的年代鉴别才敢肯定。不管怎样,水书与黄河文化定有渊源。否则不会在其中找如此之多的与水文字相同的字符。
共工早期便生活在黄河两岸,人类早期的生存靠的是渔业,所以早期人类的诞生和演化都要靠近能够提供充足水源的河流,于是人类的早期文明又被称为河流文明。例如:中国长江、黄河都是最早孕育文明的河流。
应该说,水族是久居南方的民族,为何其文字符号与发掘于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有相通之处呢?这正如我们已经论证过的,今水族人民还在运用的多为象形字记录的古易经水书便是《连山易》的遗存,按皇甫谧所言:“夏人因炎帝曰《连山》。《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于山,夏以十三月为正,人统,艮渐正月,故以艮为首。”难道古时炎帝在这里造连山而不在湖南吗?还是这里的文明是后来从南方传来的呢?
传说炎帝为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烈山氏,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相传其母名女登,一日游华阳,被神龙绕身,感应而孕,生下炎帝。传说炎帝人身牛首,头上有角。炎帝生于烈山石室,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
炎帝少时很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再后来,因水灾或是野兽野果不足维持生命而从黄河下游迁居南方。500余年后与黄帝融合,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之中国人皆自称为“炎黄后代”。大汶口神符中有水文字,正是这种融合的结果。
四、黄河文明追源
大汶口文化为黄河文明,是炎帝所创还是黄帝所创的呢?对于炎黄二帝,原来史学界同时支持另一种说法,即黄帝活动于黄河上游,泰山西侧,炎帝活动于黄河下游,泰山东侧,两部落为了争夺统治权,在阪泉之野逐鹿(两者是指同一地点,皆在泰山周围)决战,黄帝战胜炎帝并将其流放于南方(后又召回),开创了华夏一统的局面。但因皇甫谧却在他的《帝王世纪》中说炎帝早黄帝五百余年,说“少典之妃女登生炎帝,其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结合近十年来的考古新发现,学术界开始对此说持质疑态度。包括李学勤在内的著名学者都认为炎帝早黄帝五百余年了。也就是说,阪泉之战纯属乌有或是炎帝后人与皇帝之战。
据载,皇甫谧著的书很多,如《帝王世纪》、《年历》、《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郡国志》、《国都城记》等,其文史著作广采百纳,博据考稽,建树颇深。他对三皇五帝到曹魏数千年间的帝王世系及重要事件,作了较为详尽的整理,在史前史籍研究领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把史前的开端推到了“三皇”时代,并对“三皇五帝”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三皇”有两种说法:一是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另一种说法是伏羲、神农、黄帝。《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
如今学术界多数支持炎帝早黄帝五百余年,先生活在黄河下游,后迁居南方并将伏羲易发扬光大之说。据考古界对文物鉴定的年代分析,这些字符或为炎帝的早期文明。
对于水书文化,蒋南华、蒙育民在《水族族源新考》中云:“水族始祖共工等所‘降处’的‘江水’,实为长江水,系在湖南境内的沅江及其支流辰水、洛水。”由此看出,蒋、蒙也认同水族确系共工后裔,只是对其早期活动地域上有分歧而已。按蒋、蒙之说,共工出生地当在南方。我不支持这个观点。因为水族古歌中的“古我祖,住在睢水旁,古祖父,住在洛河边”分明是说共工早期之事,说水族古史。于是,我还是坚持这样的观点:即水族上古先祖先居于河洛,后随炎帝居南方。也正因此,水文字才与大汶口文化如此相似。观水书念诵中有大量的“近汉音”,如念“山”为“散”,念“水”为“虽”,念“枊土獐”为“卢图藏”等等。我认为,这些“近汉音”当为中原古音,为汉藏音。这些“汉藏音”当发生在黄河流域,也就是说,共工氏、祝融氏、伏羲氏在黄河下游生活,后来共工被祝融战败,后因水灾泛滥而随神农炎帝赴南方并在伏羲易基础上创连山易。
因怀念“烈山”故地,而又称新驻地为“连山”(“烈山”是“连山”的汉藏音),并在南方发展伏羲易(伏羲易或来于豨韦古帝)。这些随身带的易经仅为宫廷用书,民间不得流传。共工或于伏羲时便熟悉“步推十日”,也有可能在“豨韦”时学得“道”(即“坎易”),后被祝融讨伐而衰败,随炎帝到南方后不久也有幸接触“连山神学”,直至共工治水部族又被颛顼讨伐,只知治水的共工败而头触不周山,其后裔携书潜入今贵州境的大山深处,因此,炎帝的易便是水族人手中的水书。约于夏少康时期,水族人复被召回豕韦地,至周代再次逃难迁往南方(详见《水书与水族历史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随着中国考古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不少新的文化遗址被发现,被确定。加上各地普遍重视地方文化,十分关注本土文化的来源。有些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说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犹如满天星斗,遍地开花。我们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这样的报道:某地发现了几千年前的文化遗址,对黄河文明提出了挑战。或者说某种文化的发现已经改写了中华文明的历史。也有人认为,黄河被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的观念已经动摇了。
我不赞成这样的观点,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尽管我们在黄河流域以外,的确已经发现了很发达的早期文明,比如水书,其就与炎帝的《连山》有亲缘关系,表面上看,这已经是长江流域最早的文化,但再往前溯其源,水书便与豨韦氏、共工氏、伏羲有关联,为黄河文明无疑。
世界上主要民族都有关于洪水的传说,表达了古代人对洪水的敬畏。也表示人们的生命离不开河流,文明的发现也必然可溯至河流社会之期。但人类又害怕过多的水量,因为洪水导致生命和文明的毁灭。人类和河流的关系应该通过历史地理的视角作充分的认识,其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教训最深的应该是古代中国了,古人稀里糊涂把洪水祸害人间之罪硬扣在用“坎易”的氏族身上,并横加迫害以“水”纪的共工族头上,导致万年惨案发生,千古奇冤至今未获昭雪,错误的历史有待厘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