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第三十三章 水族南迁两广
(2015-09-07 10:51:15)
标签:
转载 |
第三十三章
--------摘自《水书与水族历史研究》(韦章炳著
在水书诵读中,大多象形字的读音皆近汉语。而少量类似“武丁文字”的读音却含有一些“广味”。这是何原因造成的呢?难道水族先民曾经在广东居住过吗?是的,因为我们已有很多可以证明水族先民曾定居于今广东省境内的佐证:一是水书中干支字符和一至十二数词的水语读音少许与广东粵语相近;二是水族古歌言及“在广东做不成吃‚在广西积不成钱。”和“在广东才知做吃,在广西才知念棺”等。歌中“广东”、“广西”的水语与今广东粤语一模一样,即称“光冻”“光谢”;三是三都水族自治县廷牌镇阳安谢家的《谢氏族谱》称其先祖曾居于广东州府新会县管驿堡街,永乐二年(1405年)迁至今黔。这些都能说明大部分水族确实曾经在广东居住过‚但那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呢?
一、水书中的广东粤语因子
今水语及水书诵读中多多少少含有一些广东粤语的成份,如天干地支及部分数词等,就是说汉语,广东人与今水族人发的音也颇有近似之处,如六、十、十六等。特点是多带鼻音。这是何因呢造成的呢?我认为这就是水族人在广东、江西栖息了数百年的见证。
据考,秦代时期,广东境内居住的是南越族的先民。原土著居民有壮、苗、黎、瑶等族。按前面分析,水族此时也应是广东境内的一员。但他们说的是“半汉式”古水语。后来由于居住时间比较漫长,粤语和布依语(布依语来于古越)不同程度地渗透于水语及水族文化之中。如水语称酒杯为“仲”,与布依语一模一样。专家称:水语也和古代越语一样,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至周代以后,楚国与岭南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楚人不断进入岭南,楚方言开始传入广西、广东,并与南越语发生融合,产生与南越语和楚方言都有所不同的新方言,这就是粤语方言的前身。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大将尉屠睢率领五十万中原人进入五岭阻隔的南越,把中原汉语言带进岭南。特别是南越王赵佗立国后,汉、越语言要相通,人们要进行交流,中原汉语就逐渐向南越人渗透。
中原人包括水族人经洞庭湖流域,走湘漓路线,或沿着古称“人流走廊”的西江及其支流进入广东,他们多数集中分布于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和广东南部。他们的语言,以廣州话为标准。所以,使用粤语方言的地区以廣州和珠江三角洲为核心,主要分布在广东中部和西南部一带,广西的东部和南部,还有香港和澳门地区。按三都县阳安谢氏族谱分析,其时水族先民可能居于广东州府新会县以及广东北面地区,并受当地语言的轻度同化。
二、秦灭楚伐越睢人南迁入广东
据史料载‚在战国时代,楚国与秦国相为毗邻,虽屡遭秦国侵犯,国势日衰,但至战国末年,其尚占有江淮广阔地区,秦认为这是其统一事业的一大障碍。于是,秦国攻取赵国邯郸(今属中国中北部河北省)后,即移师向南,准备对楚作战。
《史记》称,广东被称为“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可见这里在古代属越人的领地。今天的“广东”一词,是以那里的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代时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代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据水书、水语含有一定成份广东粤语因子的现象分析,水族在广东栖息的年限不会少于三百年,大约于晋的“八王之乱”后的“五胡乱华”时期水族先民方北上广西。
我们由水书、水语中的“粤语因子”及水族古歌,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水族曾在广东居住过。但水族为何还要千里迢迢迁去广西、贵州呢?今贵州南部地区的水族人中,其先民是从广东迁去还是从直接从江西迁去的呢?是哪一时期迁去的呢?
根据水族文化被粤语渗透的程度和我国历史上能导致水族人举族迁徙的原因分析。我认为水族人可能于“五胡乱华”时期从广东迁向广西北部地区的。
因为“五胡乱华”导致中原汉人南下,他们过江西逃迁至广东等地,与当地土人争夺生存地。迫使江西、广东“土著”纷纷往广西、贵州逃生。广东及广西中南部地区地势比较平绥,为明显的“见山也不爬山”的丘陵地。此时饱经镇压的水族人如惊弓之鸟,丢下这样美丽的家园,逃迁到多山的广西北部和贵州南部、东南部地区。
但除了古歌以外,水族民间多说其先民们直接从江西迁来。根据罗富腾《贵州省惠水县交椅、小满告韦氏流源与繁衍》一文称:“晋末“八王之乱”,国势垂危,导致“五胡乱华”。为免于胡人恣意杀戮,韦氏南迁冠以‘京兆堂’郡望,(据第十三代水书传人韦光荣说,今独山县的天星村、农力村和三都县旳廷牌一带韦氏源于南京京兆堂)。自关中河南经湖北至江西临江府吉安县,后徙广西……公元920年,因贵州有反叛,楚王马殷派遗怀远大将军龙德寿率领柳州八姓(韦、龙、石、程、洪、卢、张、方)兴兵讨伐。于是韦氏随军入黔,经数年战争,平定反叛。为防止叛军再起,而留下八姓兵镇守,故本支系从此落地生根。”我认为,这支韦氏其时当为水族韦氏。这一记载说明“五胡乱华”时,我国中原乃至南方,出现过一场规模特別大的人口流动浪潮。于是我认为大部水族可能也在这次浪潮中从四面八方被挤到广西的。
不少学者研究认为:今贵州韦氏(大多为水族韦氏)至少有两个支系,一是广东广西韦氏入迁者;二是江西临江府、吉安的水族直接入迁者。据调查,江西临江、吉安等地至今仍有水族人居住,并且上一代还能说水话,故疑今贵州水族韦氏多来自江西。但也传今贵州独山县本寨水族乡农力村交努寨的韦氏乃来自广西的韩变韦氏等。可见,要细分起来,水族的组成和迁徙史确实是十分复杂的,于是我们只能顺其主体脉络并仅限在水书框架下的信息进行分析。
《中国水书探析》载:“水族祖祖辈辈都有“智斗当地工著人争地盘”的传说:初迁来广西、贵州时。故意编制长近二尺的草鞋,弄成破烂旧鞋后弃于三岔路囗;并将辣菽面、米糠和少许食物渗水拌匀,用大竹筒推成大便模样,置于山间道旁造假象,让苗族人见了误认为其对手是“超人”,故不敢恋战而退让。笔者认为,水族民间传此举在广西、贵州进行,那不应是禹、楚大肆征伐三苗的历史片段,而是“五胡乱华”水族从广东迁至广西或“调南填北”水族从广西北上贵州争夺栖息之地时所发生的事。因故事反眏岀,其时水族先民已无恋战之心,而只求和平取胜足矣。故推知此为“平叛” 后民间“正常迁徙”之举,而非随军北上。
因据《宋史》的记载,在此之前的“抚水州”居民就已有水族人,他们为区、廖、吴、潘等姓,且传其酋长为水族蒙姓。后迁至都匀内、外套,因此他们过的是第一个端节。但也传因其为长房,故过的是第一个端节。我认为此说难以让人信服,因过端者不仅为蒙姓,奇怪的是韦氏、杨氏均为水族一大姓,为何《宋史》没有提及呢?难道其时水族韦氏不在广西的“抚水州”吗?难道水族韦氏直接从江西迁来今贵州的吗?水族是怎样入黔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