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水书文化与中华断代文明》--- 第十三章 “伢花散”崇拜与祝融之谜
(2015-09-07 10:54:41)
标签:
转载 |
【引言】:水语的“诺线”即仙鸟,其实就是凤凰。在我国,凤文明由来久远,水族人民也十分崇拜凤,神化凤凰,说凤是人类最古老的始祖。凤是祝融,凤是“伢花散”。水族的这种崇拜意识,当与华夏凤文化有密切联系。
在我国,凤文化的产生可能还要早于龙文化,出土于我国辽西建平县牛梁河的7000多年以前的双猪玉龙造型奇特,不仅有双猪龙交媾之态——
凤崇拜在我国古已有之,据考燧人弇兹氏有三大分支:一为大鵹(li),二为少鵹,三为青鸟。弇兹合雄氏以玄鸟为图腾,良三大族系合称“三柯氏”,也称三青鸟氏。他们以燧人弇兹为始祖,尊称他为“伊萨姆”。玄女部大鵹柯乌耶劳居住在合黎山南弱水(今甘肃张掖市北),其族属又称魁隗氏,分支甚广。其中一支沿弱水向北迁徙,以居延海(今残留嘎顺诺尔湖)、燕然山(即今阿尔泰山脉的杭爱山)为基地向外延伸,散布于贝加尔湖支流的色楞格河、鄂尔浑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上源)。一支沿阿尔泰山北麓西迁至东欧。一支由弱水西迁至阿尔泰山南麓乌伦古湖,沿伊犁河、阿拉套山进入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后来,须女部少鵹柯诺耶劳分衍出方雷支的盘古支,居于古浪(今甘肃武威市古浪县)。其分支东迁至西海之东贺兰山,北跃阴山入燕然山、贝加尔湖,与柯约耶劳支会合;另一支由阴山向东进入滦河流域及东北平原;一支由六盘水进入北洛水,与柯约耶劳的环江为邻。这支当为水族原始先祖。其中“鵹”、“青鸟”指的都是凤,是“羽人时代”的传说。
《秦本纪》云:“颛顼氏之裔孙曰女惰,吞玄鸟之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而生柏翳。”又“天生玄鸟,降而生商”,所谓玄鸟即是凤鸟。就是说天上神凤降临而商朝出现。可见,人们崇拜凤是认为凤是始祖。后来凤文化在楚地流行甚广,水族久居南方,对凤也十分崇拜,也认为凤是其先祖。
一
水族风俗研究者石国仁在《水族的图腾是凤》中引用水族民间传说《十二个仙蛋》称:“远古天神派第九个女儿‘腊线’下凡到大地,她走遍千山万岭,未见一人,自觉十分凄凉,决心要为大地繁衍人烟,创造万物,在月神婆婆的帮助下,她在月亮山受到了雨神的洗礼,于是身怀有孕,后来生下十二个仙蛋,经过孵化,变成十二个物种:人、雷、龙、蛇、熊、猴、牛、马、猪、狗和凤等。不久,这些物种长大了,个个想争当大哥掌管天下。‘牙线’无法定夺便出难题考她的孩子们:一是看谁先长牙齿;二是看谁先取到火种,后来人先长牙,于是他当了老大,其他物种不服,但又怕火,于是雷跑到天上,龙潜到海里,虎、熊纷纷躲到了森林里。只有凤最坚强,她不仅不怕火,且在火海里轻歌曼舞,趁人不注意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凤凰姑娘。后来与人成婚,从此世上才有人烟,才有人类的繁衍和生息。”
水族和楚人一样,十分崇拜凤,凤在水族人的心目中是至善至美的吉祥神鸟。水族先民对凤的崇拜表现在古歌、传说、石雕和刺绣等作品里。
《中国水书探析》也分析指出:“水族人对凤如此崇拜,全因凤是其祖先的影子。然而大量考古发现:凤也是楚文化的标志。楚人认为自己是祝融的后裔,但祝融却是凤的化身。”据史料记载,楚人的确十分崇拜凤,在他们看来,“凤是至真、至善、至美的化身,凤是他们的始祖母”。他们对凤的景仰,既表现在楚地出土的数不胜数的凤的雕像上和图像上,也反映在文采风流的楚人文学作品中。在我国的其他地方乃至中原人士,也都认为凤凰是吉祥鸟。如《山海经·南次三经》就这样说:“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彩而文,名曰凤凰。……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可见,在古人的意识里,凤真的是吉祥的象征。《异物志》也说:“其鸟五色成文,丹喙赤头,头上有冠,鸣曰天下太平,王者有道则见。”后世人便一直认为,五彩鸟如果一出现,就是凤无疑,她象征着祥瑞。如《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及《晋书》中都曾记载五彩鸟的出现之事。秦汉以来,凤鸟的形象就多是这种神化的美丽巨鸟。汉代的《山阳麟凤碑》上刻有凤凰形状,下面注曰:“天有奇鸟,名曰凤凰。”四川出土的“凤凰出”砖,在长方形砖体上镌刻一只娟秀美丽的长尾大鸟,“凤凰”两字在头部前方,“出”字在尾后下角处,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渴望见到凤凰出现的愿望。
《白虎通义》云:“南方之神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而鸾却是凤的别名。据考,先秦时期,以凤喻人的唯有楚人。《史记》载:楚庄王曾把自己比作“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的神鸟——凤。这不正好与水族的图腾崇拜不谋而合了吗?不正好说明水族人和楚人崇拜祝融并以其为始祖了吗?
看来,全国各民族都崇拜凤,后来怎么就把凤只说成南方楚人的先祖了呢?凤凰的凰字,里面是三皇五帝的皇,说明祝融在远古确为一方之主。难怪很多古籍称其为“三皇”之一了。说不定后世衰败了,也跟随炎帝到南方去,衰败的原因也是水灾或山果野兽不够充饥。于是才有“南方之神祝融”及“炎帝生祝融”之说。
水族人怎会也有这样的习俗呢?其实,共工、伏羲、祝融为同一时期的人,水族人怎么也崇拜祝融呢?按《庄子·胠箧》:“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犠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竟把祝融氏放到伏羲氏、神农氏之前,难道祝融氏才是最远古时代的人物吗?可见祝融或为所有华人的始祖。史书有载,称炎帝在南方也奉祝融为神呢!
考古学家们在江陵马山砖瓦厂一号楚墓发掘出一幅楚国丝织上的凤图案,或引颈高歌,或头顶花冠,足见楚人和水族先民均崇拜的是雄姿英发、叱咤风云的凤,这就是荆楚文化,是“水家族文化”精神所共同特有的绝妙象征。
二
在黄河流域产生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等的同时,曾经一度被视为“南蛮”之地的长江流域,其实也在产生着一个又一个文化圈。据已经发掘出来的古文化遗址告诉我们,新石器时代的长江流域,也存在四大古文化系统,自西向东分别是: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青莲岗文化和良渚文化。
学者们都认为,“三星堆”的上千件青铜器给我们营造了一个鸟的文化氛围。有一株最引人注目的青铜器神树,高达十几米,每一层的分叉枝头都站立着一只青铜神鸟;在众鸟下方的树根部,攀缘着一条尾朝上头朝下的神龙。长江文化中的鸟与龙的地位,也像双猪玉龙版一样,把凤的神圣地位完全体现出来,形成龙凤和鸣的象征。
浙江的河姆渡遗址中,也发掘出了大量鸟图腾崇拜的器物,仅鸟形牙雕就有6件,如鸟纹碟形器、鸟形匕首、双鸟纹骨匕。不仅如此,吴越还有一种特殊的“鸟书”文字,在每一个篆字旁边都有鸟形文饰。
《春秋演礼图》中说:“凤为火精,在天为朱雀。”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凤,南方朱鸟。”可见,凤凰、朱雀、朱鸟实际上是指同一种神鸟。又《拾遗记》记述:“尧在位七十年……有祗支之国,献重明之鸟,……状如鸡,鸣似凤,能抟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害……其未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可见古人是多么崇拜这种仙鸟。就连庄子也讲了这样一个关于鸟的故事,说有一只鸟,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向南方飞去)。但是,据出土文物反映,东夷文化也十分突出凤鸟图腾崇拜。
青州是东夷文化的中心。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即大汶口文化后期至龙山文化时期,青州这一广大的区域内,生活着一群以凤鸟为图腾的原始居民。少昊统治时期,其所辖部族以鸟为名,以鸟为族徽,以鸟为官员的标志。在他的管辖范围内有玄鸟氏、青鸟氏等二十四个氏族,这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鸟为图腾的氏族部落社会。“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是说只有凤鸟来临,洛河才惊现神图,天下才太平盛世。可见,祝融至少与伏羲得河图为同一时期,可见当时凤鸟在人们心目中就是一种神灵的代表体现。
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时期,凤鸟形态已经普遍地运用到了日常生活之中。东夷先民们把平时使用于烧水、煮饭的陶器都塑成了凤鸟或某一部位的形状。青州博物馆第一展厅的展柜内展出一件鸟形器陶鼎。陶鼎,夹砂黑陶质,圆唇侈口,口沿下有三个堆塑条,给人的感觉就像鸟冠,腹下部有一条凸棱纹,足呈鸟喙形。整件器物以鸟的局部作为创作原型,使该陶器带有一种神秘色彩。到了商代,东夷本土文化逐渐被西方的商文化兼容,但本土文化仍然有所保留,凤鸟崇拜在人民的心目中依然根深蒂固。
三
1986年,在青州东夏镇苏埠屯村东发掘了一座商代晚期的大型墓葬,四条墓道,这是至今为止发现的除河南安阳殷墟王陵之外唯一一条带有四条墓道的大墓。在等级观念如此之重的时代,敢于用商王一级的葬制,墓主人级别可想而知。就是在这座带有众多谜团的墓葬中,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其中有部分青铜器上的主题纹饰就是凤鸟纹。青铜觯,腹部和器盖上的主题纹饰为鸟形,鸟与鸟之间凸棱相间,凤鸟目圆瞪突出,是制作工匠心中凤鸟形象的体现,从侧面说明了当时凤鸟崇拜已深入人心。
1983年在青州西北部的稷山之上,附近百姓开山炸石时发现一座西汉时期的古墓葬,该墓葬凿山为墓,工程量巨大,墓主人应该是西汉时期青州地区的贵族。在这座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凤鸟形饰件,整体就是一只凤鸟形状,双目突出前视,羽翼丰满,惟妙惟肖。明代,凤鸟纹使用的也是十分的普遍,尤其是作为皇族中女性母仪天下的象征纹饰最为突出。青州博物馆藏有一尊青铜质明代碧霞元君像,头戴凤冠,倒立于元君冠上,做展翅欲飞状,这是道教人物碧霞元君神权的象征。今天人们也普遍崇拜凤,新婚祝语、对联常常提到凤。
水族古墓碑上常刻有凤的图纹,今三都水族自治县县城有个广场,这个广场之名就依民间的崇拜与传说取的名。称“凤凰广场”。从炎帝神农氏“龙”、“凤”、“牛”三者兼而有之的图腾文化看,炎帝文明、祝融文明呈现出开放和包容的特征,后来形成典型的多元性文化。这些特征除了折射出神农氏族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外。还暗示了中原、南方特别是水族均与其有“亲缘”关系。一般来说,一个氏族只有一种图像,为什么神农氏族的图腾是组合体呢?这是因为神农氏族发展到后期已不是单一的血缘氏族,而是多个血缘氏族的组合体,图腾文化因血缘氏族的交融也随之融合。直到今天,龙、凤和牛“三象”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无论把祝融比为凤还是把凤比作祝融,都说明上古人十崇拜祝融,并且祝融当为南方人氏。据《山海经》记载,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尽头,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但也有另一说法,说祝融为颛顼帝孙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黄帝赐他姓“祝融氏”。我认为此说者是想把我国所有文明集中到中原,集中到黄帝身上,把我国文明说成单元文明的古国。在今天看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包括说黄帝和炎帝是同胞兄弟,说炎帝因战败而被流放到南方等流言均居此心也!当然,也不排除过去因条件有限,考古工作还未深入到大江南北,仅限于中原而得的狭隘观点。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实系炎帝的第五代玄孙吗?不,他们不是亲生共系。共工氏族带领一帮人治理水患,后或争夺疆土而被颛顼讨伐,败退至今贵州境内,与当地土著民族交往而开始会说水语。其实水族先祖古居中原,其自称称谓“任睢”是古汉藏音,译之或为“水人”。“水人”即“水神”共部族后裔,传共工与燧人、祝融为同一时期的部族。《庄子·缮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可见燧人是钻木取火的最远古的人。
在我国,古人曾将祝融列为古史中的“三皇”之一,如《白虎通》就以伏羲、神农、燧人或伏羲、神农、祝融为三皇;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礼》曰:“伏羲、神农、祝融,三皇也。”可见在我国上古时代,可能真的有一个叫祝融的,他在中华人类发展进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祝融虽系神话传说中的古帝,但古代的一些传说并不是空穴来风,是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根源之上的夸大之言而已。这里仅从水书角度,结合民间传说,探索祝融之谜。
祝,上古读“断”,这在许多古书中皆有证据,祝、彖,都有断的意思。祝,还是“猪”(都)的转音。融为火光,训作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火正曰祝融。”孔疏引贾逵云:“融,明也。”《史记·世家》:“帝喾命曰祝融。”裴《集解》引虞翻曰:“融,明也。” 祝融又写作朱明。《孟子》一书中的“离娄”,在《庄子》一书中,却写作“离朱”。离娄,就是两只交猪(或双头猪),因为猪神前面有火主,所以比喻为明目的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祝融可能就是离朱,离娄。
(一)祝融传火有功
传祝融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说到祝融,均与火有关,水族故事《十二个仙蛋》也说祝融是火鸟(火凤凰)变成,是她繁衍人烟。
一些书籍称,古时祝融住在昆仑山的光明宫,是他(她)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取暖的方法。另一说法是祝融原叫重黎,在担任火正官时,黄帝赐他姓“祝融氏”。祝与“烛”相假,而烛来于火柱,来于祭神。“祝”字在甲骨文的字形,像一个人跪在神前拜神、开口祈祷,其本义指男巫,是祭祀时主持祝告的人,引申用来表示对人对将要发生的事件的美好愿望。“融”字是个形声字,从鬲,虫省声。鬲是古代一种烹饪器。“融”字的本义是炊气上升,引申为长久、明亮昌盛、和乐、和煦等义。所以,“祝融”一词表示在炊器旁用火,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人,暗指掌管用火的人。《国语·郑语》云:“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帝喾,号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颛顼为其堂房伯父。国学大师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汉以前人相信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当是事实。”十五岁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丘市睢阳区)。三十岁时,代颛顼为帝,都于亳(今商丘)。因他兴起于高辛,史称之为高辛氏。按说他晚祝融上千年,不知《史记·楚世家》怎么有此一说。
《山海经·大荒北经》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屈原的《天问》中也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这反映的正是祝融氏开创人类在房内用火的事实。“烛”字与“祝”同音,“龙”字读音则与“融”相近,“烛龙”可以视为“祝融”的谐音词,远古时期,人口稀少,人们的住房也比较分散,每当黑夜降临,人类的居住区完全隐藏在黑暗之中,一旦有火,就变成了“其瞑乃晦,其视乃明”的烛龙了。而所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指的就是今天的湘及黔境内。
《汉书·五行志上》云:“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祝融氏是神农氏时代的人,也许还早在伏羲氏时代之前出现的一个以善于取火管火用火而闻名的部落,并逐渐迁移到南方生活,对中华先民用火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到五帝时代,“祝融”又因此被用作官职名称,其实更准确地讲应该是一个行业的名称。
另有一种传说称:颛顼高阳是楚国人的始祖,祝融是颛顼高阳的重孙。她是火神兼雷神。汉代《白虎通》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楚人崇拜凤,其实就是崇拜祝融。传上古读“凤”为“彭”(大猪),也来源于猪神崇拜。《史记·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但《山海经》却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处江水生共工,共工生后土……”许顺湛先生认为:其实祝融也是伏羲、女娲时代的族团,曾经战败过共工,后来祝融族团衰败了,炎帝族团把祝融又扶持起来,祝融族团在江水兴盛起来之后,发现共工族团又衰败,祝融协助共工部族(某一代首领)振兴起来。这才是炎帝生祝融,祝融生共工的真相。试想,古时为原始母系社会,只认识其母而不认识其父,哪来的谁生谁之说呢?
(二)祝融与南方
我华夏神秘的“先祖”祝融诞生于何地,作业在何方呢?《炎黄汇典·史籍卷》云:“《元和郡县志·卷九》:‘新郑县新郑,本有熊氏之墟,又为祝融之墟。’”如此说来,其故里当在中原。“《路史·卷二十四国名纪·黄帝后姬姓国》:‘少典有熊帝之开国,今郑之新郑。《舆地广记》云:古有熊国,黄帝所都。’”“《括地志·卷六》:‘郑州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说明少典、祝融出生在同一个地方——新郑。但按水族民间文化分析,祝融却生活在南方。庄子也说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鸟,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向南方飞去)。关于祝融,很多书上都说他与南方有关,按庄子之说,他(她)原来或在北方或中原,后来才迁往南方。这可能与炎帝携祝融、共工后裔南迁有关。
炎帝,为少典后裔,生在中原,后迁南方。故有《国语·晋语》之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今陕西武功县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宝鸡市清姜河)成。”又有《左传·哀公九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炎者火也,南方之行也。”《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可见其时是原始社会,且祝融在南方。郭亚注释“火神也”。至于炎帝为何要从中原去南方,决不会像一些古书所说的因战败而被黄帝流放那样,而是因为黄河下游水灾泛滥或禽兽野果不能维持生存之故。
《三皇五帝时代》云:“(炎帝)既取火,然而传之,为圣火。圣火有火种,传而长久保存,使利众生,设专司取火、存火、掌火、用火的长老,名为‘火正’。夜以照明,为火烛,为烛阴;冬以取暖,为烛融,寒山不寒;在舍居堂屋中心设火堂,为灶;松明火把、木炭自氏族长中心火塘取,传于氏族各屋,分祠分掌,为社火;主火堂火灶为灶主、社主、总社烛火、总名火主、社火主。炎帝红蛇为号,故族人图腾像人面、蛇身而赤色,龙身无足,小龙之故,尊为烛龙,犹言火龙、赤龙、融龙,以火司火,举火把,传火种……”如今南方人特别是水族人,家家户户均在堂屋中设有火堂火灶,这当为炎帝文化的遗痕。古代不像现在有火柴、打火机,故必须小心翼翼的保护好火种。如今水族地区常在堂屋中设火堂。据考,水族包括南方民族的这一习俗当是炎帝传火的生活文明的遗存。
关于炎帝的功绩,除了教人们保存火种,以御寒、以照明、以烹食之外。还另为人类发明农耕。《易·系辞》又云:“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椐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山海经·海内经》云:“炎帝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太阳神——神农炎帝和祝融氏当主居南方,今湖南连山乡当是其居地之一。又有记载称,后来炎帝后裔被召回中原了。水族先祖亦当在其中。
《白虎通义》云:“炎帝者,太阳也。”《左传·哀公九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炎者火也,南方之行也。于是仅从“炎帝”之尊称即可知其为南方人。《帝王世纪》虽说:“神农氏起列山,谓列山氏。”那只代表炎帝出生在那里,而不是说炎帝不在南方——湖南连山乡。更何况“列山”可能就是“连山”的古汉藏音。
据《淮南子·主术篇》载:“神农之治天下……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旸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说明古时炎帝治天下时,所辖地域不仅限于南方,北方乃至中原也在其所管范围。因按《尚书·尧典》之所云:“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孔传:“北称幽,则南称明,从可知也。都,谓所聚也。”蔡沉集传:“朔方,北荒之地……日行至是,则沦于地中,万象幽暗,故曰幽都。”《淮南子·修务训》:“北抚幽都,南道交趾。”高诱注:“阴气所聚,故曰幽都,今雁门以北是。”《汉书·扬雄传下》:“夫天兵四临,幽都先加,回戈邪指,南越相夷。”颜师古注:“幽都,北方,谓匈奴。”旸谷,古书上说是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汤谷”。而“三危”则远达西藏——敦煌。可见炎帝“立都”南方时,不仅历时500余年,且所辖地域也十分广阔。南方的楚人和水族人更为其所辖范围。故他们共同崇拜祝融是很正常的。
应当指出,在原始社会时期,地广人稀,人也单纯老实。只要这一时这一地区没有集众称“王”,即可说明其在炎帝的“统领”之下。
(三)水族先民与祝融
当中原的野果野兽量与人类生存的需要量矛盾日益突出的时候,当水灾频发或者冰期降的情况下,炎帝部落只能放弃出生地中原,而带领祝融氏后裔、共工氏后裔等族人和伏羲易来到溶洞多野果多的南方卡斯特地区——湖南。在无衣着无五谷的时代,“四季如春”的南方不乏为人居的理想天地,是原始先民的天堂。后来共工氏依然世代治水,掌管治水之部族,后人尊称其为“水神”,而称其族人为“水人”(即水语自称称谓“任濉”)。水族族称正是由此而来!
水族人常称人投身于世间是由一个叫“伢花散”的祖奶法定的,我们虽然不知道这位神通广大的“神奶(母系氏族社会尊称有名望的人为‘奶’或‘婆’,因其时有母无父更无爷)”叫啥名谁,是男还是女。但我们可以确定她(他)是南方人氏。因为若站在水书角度分析,水书中的“花”即是火,水书五行称火居南位。水书又称山为“散”,表示方向。故“伢花散”之义即为南方主火的婆婆是也。然而史称祝融均与“火”并与“南方”有特殊关系。如此说来,水族人崇拜的这位历史人物“伢花散”应当就是祝融了。
水族人和古代楚人一样,很崇拜始祖祝融。古人认为,南方属火,火又是光明的象征,火之本在水,故祝融合水火为一神,且符合周文王八卦中离属火,方位在南方的卦象。一些古代文献、现代文化人类学、民俗学资料也有记载,称最初掌管火种的老年部落首领(或称酋长)是一位女性。火神祝融真的是一位女性吗?水族人一代传一代,尊称其为“伢”,而“伢”的汉意则为祖母。《山海经·海外南经》云:“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编者按:双猪龙)。”说明祝融时代是典型崇猪的原始时代。郭璞注:“火神也。”《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夫社者,老妇之所祭。”《礼记·礼器》亦谓祭火神的“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
《太平御览》卷五二九引《五经异义》称:“灶神祝融是老妇。”古突厥人就称火神为女性,哈萨克族也称火神为“火娘娘”。《文献通考·郊社一九》称:祭“灶神是祭老妇”。满族称火神为“拖亚恩都里”,它是“拖”(火)和“额姆”(母亲)的复合词,意即“火母神”。可见,满族人把管火的祝融当作母亲,认为他是孕育万物的生命之火。在满族那木都鲁氏神偷中,则直接称火神为“突恩都里妈妈”,意为“火奶奶”,或称“妈妈因恩都里”,意为“奶奶火神”。鄂伦春族称火神为“透欧博如坎”,它的形象就是一位老太婆。女性老首领是祭祀火主的主持者(祭司王),这一点在文献中有记载,并且近现代一些民族中仍有保留。《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夫社者,老妇之所祭。”《礼记·礼器》亦谓祭火神的“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彝族人、珞巴族人将妇女推为祭火塘仪式的主持者。哈萨克族当举行拜火仪式时,主持仪式者为老太婆。鄂温克族每年秋季祭火,主祭者是妇女。云南永宁纳西族每年腊月二十四日深夜祭灶神时,由主妇主祭。
又有一种说法,称炎帝后人祝融(重黎和吴回)相继被帝喾高辛命为“火正”(为主祀心宿“大火”,光融天下的天文官),还建立了以心宿大火、参宿三星和北斗为观测中心的“三辰”授时体系。从此他们的后人,如吴回之子陆终及陆终之子昆吾等,便成了世袭的朝廷“天文官”(以上见《国语·郑语》、《鲁语上》和《史记·楚世家》、《史记·司马迁自序》、《史记·历书》)。
今天生活在大西南地区的彝族,便是重黎和吴回的直接后裔。可见,在上古时代,几乎整个华夏大地都崇拜祝融,视其为祖母之神。史料称,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而芈姓后裔为韦氏(当然也包括水族韦氏)。
公元前4827年,炎帝魁隗氏政权的四任帝姜戏器去世,祝融(后裔)即位称帝。传祝融二十五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四十七年(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卒于祝融四十六年(庚辰,前4781年),享年七十一岁。
按《通鉴外纪》称,伏羲、神农、共工均为上古“三皇”。祝融死后,遗体葬在不周山,帝号祝融,尊号炎帝。这应该是祝融后裔。但是这个不周山在南方还是在中原,尚有待考证。按分析,“不周山”不是地名,而是一山不像山的不周全之山——小峰,这种地理环境当在南方。总之,由水族民间的这些崇拜习俗分析,水族与祝融、共工、炎帝果然有亲缘关系,水族的文明当可溯至上古。
在南方楚人的心目中,凤是鸟中之王,是信仰物,南方人奉其为图腾崇拜;也和水族人一样视祝融为自己的祖先,也说他(她)“能光融天下”,“其功大焉”(《国语·郑语》)。炎帝、祝融教人传火,是怎么传的呢?严格地讲是发明了火灶,用灰蒙火,为人类延续了光明。